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到处笼统地引用。在引用时,还常常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而推出: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因此,没有人类共性,人的本质、人性等于阶级性。这,似乎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看法。从过去发表的许多文章看来,如何正确地理解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正>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对此,有些论者在理解上往往只注意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而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重要规定,因而导致了脱离人的实践活动静止地看待人的本质、人性的现象,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粗浅理解,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而又具体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来看,它是对人性的概括与抽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  相似文献   

3.
网络人性何以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网络人性的研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网络人性必须坚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网络人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化网络化这种实践活动本身。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性形成了人性的虚拟性,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泛性空间、快捷、大容量和隐蔽等特点形成了人性的膨胀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建构具体的人性及其灵魂,始终是小说艺术创造的基本问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更确切地说,文学是社会人学,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之学。不论是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原则,抑  相似文献   

5.
一人的本质问题即人性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大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自由活动,简称“自由说”。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简称“总和说”。而这两种观点又都分别是以马克思的不同论述展开的。前者是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族类特性”为理论依据的;后者则是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提纲》中讲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8.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卷3—5页)即是说,人性主要不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而主要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道德则是对人的某种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即是说,道德主要不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主要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关系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对社会关系概念的使用极为广泛,在众多的场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概念的运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思格斯所用社会关系概念的不同含义,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关系概念的思想加以简要列述,以就正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运用社会关系概念,把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直到现在,我国的一些哲学工作者,还从这句话得出,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一般的人”,没有人类共性,只有人的阶级性的结论。但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如果我们简要地考察一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的费尔巴哈及其以前的人性论,再从这段话及整个“提纲”的基本精神出发,并  相似文献   

11.
现实的人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 ,对人性进行科学的抽象 ,不仅是可以的 ,而且是必须的。抽象的人性一般还只是表明了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区别 ,还不能揭示群与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因此 ,要具体地把握现实的人性 ,就必须在抽象的人性一般理论的导引下 ,高屋建瓴地观察和把握处于不同的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中的人性的具体形态即人性个别 ,它包括“群”性和“个”性。只有这样 ,对人性的研究才具有具体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利民 《理论界》2009,(9):77-78
民法作为人法,是关于人的事实,也是关于人性的事实;人性是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法,人性构成其核心价值,它应当以人性为根据并具有人性的规定性;不论是民法的制定还是民法的适用,都应当有人性的标准,而对民法的遵守则需要有人性满足的根据与理由.  相似文献   

13.
熊莉萍 《理论界》2008,(7):40-41
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微观决策时更具说服力,后者在分析历史和探讨社会关系时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人学空场"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传光  曹琨 《学术论坛》2003,(4):147-150
传统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最突出的是 ,不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 ,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这些都可以统称为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问题。在理论层面上 ,造成“人学空场”的主要原因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 ;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 ;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出发点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其自然性质具有从属性。而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主体是人,简言之即“经济人”。经济人理论不仅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公理之一:人在经济领域中其行为是功利性行为,按最小——最大原则行事。本文结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从两者内涵的界定、社会关系、主体、动机、需要、行为、效果等方面论述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批判了对经济人的无端指贡,认为经济人理论不仅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相反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社会人的具体研究,从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探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的原则,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的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开创人“自己认识自己”之先河。在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中,人被置于至尊的位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却把社会置于个人之上。中世纪,是无视人的历史地位的漫长之夜,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只是通过人与神的关系表现出来。文艺复兴运动,以尊重人性、提倡个性自由和现世幸福为特征,直接了当地肯定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原则。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统治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时起,它的思想家们就开始系统而又深入地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阐述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在霍布斯的“利维坦”即国家里,国家是唯一的,人们和等级只是它的“成员”和“职能”。而在斯宾诺莎的民主政体里,个人应该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和思想自由。卢梭力图把个人的自由和服从统一在国家整体里,这一既要整体权威又要个人自由的矛盾,构成了他的社会契约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们,机械论的倾向使他们在人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长期以来成为“禁区”。在“四人帮”统治时期,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性,不管是善良的人性或是邪恶的人性,都无例外地被归结到阶级的根源。即便归结不上,也要勉强归结上去。并且这种归结,还带有严重的机械论倾向,例如把一切人性的邪恶,都归结到剥削阶级的成员、或者仅仅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被认为不够“合法”的人们的头上;又把一切人性的善良,都归结到被剥削的、劳动的、革命的,或者仅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十九世纪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由于这一发现,社会科学第一次被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历史的发展被科学地看作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究竟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列宁指出:“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  相似文献   

19.
陈朝宗 《东南学术》2011,(3):142-148
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哲学是矫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哲学武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哲学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人性、人的本质出发,以系统理性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哲学构建的理论价值、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