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关于这一文化的分期及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界历来争议甚多,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利用近年发表的考古资料,对几种对立意见作些分析,并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在于深化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一、分期问题根据调查材料,目前已知大溪文化分布在鄂西南、湘北和川东一带。从经过系统发掘的枝江关庙山、宜都红花套等遗址看,大溪文化遗存往往有较厚的堆积,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次出土遗物也都有一定的不同,这表明大溪文化不仅延续的时间较长,而且早晚之间文化面貌有不少变化。因此,要想弄清大溪文化的全貌、来龙去脉及其他有关问题,分期乃是首先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3、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是以江汉平原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与大溪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宜昌境内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都属于屈家岭晚期遗存。宜昌境内共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存30处。其中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的清水滩、中堡岛、关庙山、冯山等8处,这些遗址中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一般都不厚,分布范围较小,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除西陵峡境内有6处外,其余均分布在枝江县、当阳市及宜昌县东部,即宜昌县黄柏河以东,长江以北的区域内。长江以南的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县南部区域内,除红花套遗址有少…  相似文献   

3.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关于这一文化的分期及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界历来争议甚多,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利用近年发表的考古资料,对几种对立意见作些分析,并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在于深化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祖国文化科学的百花园里,放眼文物考古领域,百花吐艳,硕果累累,美不胜收。望西,有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朝东,有青莲岗文化(江苏)、大汉口文化(山东)、良诸文化(浙江)的发现;向南,有大溪文化(四川)和屈家岭文化(湖北)的问世。这成串成串的丰硕果实的获得,大大推动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余飞  宫希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124-126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一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址基本没有独立存在的,均是叠压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上,采集到明确周代文化标本的遗址有五河县小张庄遗址、台子山遗址、刘李村遗址、固镇县沱河1号遗址等4处;战国一汉代遗存有聚落遗址、建筑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葬等,已调查发现大粱庄汉墓群、刘余村汉墓、固镇县孙庄1号墓群等124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沱河沿岸的台地或高地上,沱河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巫山大溪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墓葬遗存资料。通过对该遗址各项墓葬资料的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史前时期土家区域的社会形态是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母系社会,但并不存在母权制,两性间是一种较为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墓葬资料也显示出这一情况在大溪文化晚期开始发生变化,男性力量上升,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的萌芽,这必将对该区域的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温江鱼凫古城是其中一座。经对鱼凫古城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资料比较分析后,发现鱼凫古城的建筑特点与石家河古城的建筑特点相似,不仅如此,在鱼凫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陶器,形态、制作风格、镂孔纹饰等都与石家河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相似。不过从时代上来讲,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的时代稍早。此外,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多有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特征的典型陶器。据这些考古发现的材料,我们认为:当时成都平原原始居民们在筑城时曾受到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筑城的影响,或许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部分居民迁徙到成都平原,向他们传授筑城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郑州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古文化发展连贯,尤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最为丰富,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同时期聚落密集,群聚现象明显且存在着一定分级。从西山城址的建筑技术与规模、功能区化与规划布局、奠基与祭祀遗存以及防御功能来看,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文化因素分析表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与周邻地区的北辛、双墩、大溪、大汶口、薛家岗、崧泽、屈家岭等文化关系密切,聚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能为一个商贸中心。西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因血缘与政治上的朝贡关系而形成并兴起的政治性城市与商贸性城市并存的模式,在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 2 0年来 ,通过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考古调查和部分遗址的发掘 ,我们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又系统的实物资料 ,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文章重点对西周、东周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渊源及与周邻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揭示了这一时期三峡地区文化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12.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13.
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时代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通过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相比较,认为通江擂鼓寨遗址和巴中月亮岩遗址受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影响较大,绵阳边堆山遗址受宝墩文化影响较大,广元张家坡遗址、邓家坪遗址则受到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共同影响.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在川东北地区的分布大致以嘉陵江为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水库水质安全,发展三峡库区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迫在眉睫。构建三个情景探讨了三峡库区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各个情景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指出"各镇预处理"+"县(区)域联合处理"处理模式对于三峡库区小城镇具有更理想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5.
以三峡库区航运突发事件为主要研究内容,借鉴危机管理和预警管理的思想,在三峡库区航运安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航运安全生产管理状况,探求如何构建三峡库区航运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理、信息发布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峡文化是荆楚文化与巴人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在三峡地带土著居民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与三峡文化的开发具有突出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着力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由石而生成的文化现象丰富多采。本文对发现于三峡地区的“八阵图”、“阴阳石”、“悬棺葬”的本来面貌及文化内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阐论,认为这三种文化事象,从石崇拜的一隅,体现了三峡文化的某些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科学地开发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是未来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战略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是举世罕见的桥梁王国.桥梁凝聚着人类太多的知识、文化、智慧与创造,桥梁承载着人类太多的奋斗、抗争、希望与梦想,其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仅从民俗宗教与三峡桥梁、历代名人与三峡桥梁、科学技术与三峡桥梁、澳门回归与渝澳大桥、三峡移民与三峡桥梁、行政腐败与綦江虹桥等六个方面,揭示三峡桥梁中蕴含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三峡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样性是三峡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三峡文化的多样性是三峡历史发展的积淀,也是三峡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结果。本文分析了三峡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主要表现、现代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