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新译《亥年新法》等西夏文法典,对西夏职官制度中"■"(官)、"■"(职)问题作了系统梳理,指出西夏中晚期官阶复杂,仅六品以下至少可分五个层级,280多阶;"■"(职)即职事官,共七个层级。西夏以职定阶,次等司正(■■■■)以下各职所对应官阶一般为四到两个。在革职时,通常以该职所对应最高官阶算。恩荫制度中,只继承官阶,而不任职。  相似文献   

2.
曹魏的官品并非官阶,当时官品的高低与传统的官阶——秩石的多寡颠倒错乱、难以对应.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萧齐基本没有变化.萧梁和陈朝对官品和秩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使二者趋于一致.这种调整既体现了官班制的拉动作用,也体现了官品制由官才等级制向官阶制的演变,但南朝并没有完成这个演变.官品制演变为官阶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同一部门内高低不同的官职和高低不同的封爵位于不同的官品;官品高低与俸禄多寡、冠服高下完全对应;官品制成为官职迁转的主要依据.北魏孝文帝的官品制改革,标志着官品制最终演变为官阶制.  相似文献   

3.
俄藏西夏文献《西夏官阶封号表》残卷反映了西夏某个时期的官制状况,它对于我们了解西夏国的政治制度、职官制度以及帝后、师位、文武、僧俗、巫卜等七品以上各级官号的性质、种类和划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厘清汉文文献中记载的某些西夏官号的真正含义,为学界点校古籍、解决西夏官制的聚讼纷纭都能提供有力的原始证据。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着忠实原文、博采众长、拾遗补缺、求同存异的原则,对该文献作出新的译释,以期抛砖引玉,为学界更深入地理解西夏文献作一次尝试,希望研究西夏的学者重视和充分利用起西夏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4.
西夏建筑的艺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夏建筑表面的雕塑、彩绘、壁画等的具体描述分析,论述了西夏建筑表面的装饰艺术;通过西夏建筑与周边各民族建筑的对比,阐述了西夏建筑造型的多源性;另外,还根据西夏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与遗址的分布情况,论述了西夏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建筑的群体组合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传统的“五德终始说”和“三正”的理论,勾稽西夏文资料、汉文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首次对西夏的“岁首”作了论证,认为西夏王朝建立后,确曾改易正朔,采用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这是受其在五德中的行序金德决定的。文章最后揭示了西夏“以十二月为岁首”的政治内涵,认为西夏此举是标榜以大唐王朝的土德为续统而属金统,意在显示与其他并立政权的对等性。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夏的文化教育李雯西夏民族,即党项羌族,早在7世纪时,就与中原汉文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11世纪初,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仿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而且以今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封建割据地方政权──西夏,先后与宋、辽和金抗衡200年。在此期间,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项族的婚姻形态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早期他们流行群婚制度。迁入西北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汉族婚姻文化的日益侵染,党项人的婚姻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普遍,其次是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并存,再次是族际婚姻较为流行。此外,还有一种婚俗,主要发生在西夏中后期,也就是某些喇嘛教派别僧侣的初婚权。西夏的葬俗有羌俗、汉俗、佛俗三种。内迁以前,主要实行羌俗;西夏成立后,主要实行汉俗和佛俗。西夏的墓葬等级明显与西夏阶级结构相呼应,皇帝陵墓和贵族官僚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形制严整、陪葬奢侈,平民墓葬一般面积狭小、形制简单、陪葬稀少。  相似文献   

8.
网络下的西夏文及西夏文献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西夏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西夏文及西夏文献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和文本化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利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对西夏文及西夏文献的处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的西夏字库、“夏汉电子字典”的修正和补充,进而建立新的西夏文网络字库和在线夏汉电子字典等数字化资源,同时研究西夏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整理的解决方法和实现技术,最终将西夏网络数字化资源集成并整合为较全面的西夏学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西夏文的网页显示、文献资源的快速更新与发布。通过该平台的建立进而探索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计算机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夏避讳制度初探韩小忙避讳问题是西夏历史研究中一个很特殊的方面。由于西夏无纪传体专史,仅于宋、辽、金诸史中附《夏国传》之类传文,记述极其简约,致使西夏史料散佚湮没,加之近现代发现的西夏文献不多,因此,欲窥避讳方面之详情,实属不易,故一直未引起史家对此...  相似文献   

10.
西夏的和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与辽、吐蕃、蒙古共进行过6次和亲。其目的,一是借助外力发展自身势力,对内巩固统治,对外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增强向外扩张或抵御外侮的能力;二是通过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姻建立罢战言和的关系。利用温情脉脉的婚姻为冷峻的政治利益服务,是西夏和亲政策的实质和内在动因。10世纪至12世纪中国版图上几大政权分足鼎立的复杂的政治格局,则是其和亲政策得以实现的外部条件。西夏的和亲活动表现出三个特点:每逢政治军手上遇到困难时,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和亲作为寻求外援或化敌为友的主要手段;除对蒙古外,西夏通过和亲所建立的对外关系要高于臣属关系;西夏运用和亲政策灵活多变,时用时弃,在其外交史上增添了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戴羽 《兰州学刊》2014,(4):74-79
西夏附加刑主要包括籍没刑、罚金刑、黥刑、戴枷刑,是西夏刑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籍没刑、铁枷刑适用范围较广,用刑较重;黥刑以刺字大小区分刑罚轻重,较有特色;西夏无罚铜,但罚马刑发达且与减赎罪制度相结合,为罚畜刑立法之首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宋附加刑相较,西夏附加刑具有重刑化、民族化的特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附加刑立法较为详备,特别是违法责任规定上,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2.
张祯  马力 《南方论刊》2022,(8):39-42
通过梳理学界对西夏儒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目前学界对西夏儒学的研究主要分为整体性研究和西夏文化、文学、儒释关系等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后西夏儒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深入:一是西夏儒学与教育的综合研究;二是西夏文儒学经典文献的研究;三是儒学对西夏政治体制运行的影响;四是西夏儒生群体的研究;五是西夏文化的多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传世文献的记载为基本线索,结合新疆、敦煌及内蒙古黑水城等地的考古资料,分析了西夏与回鹘阃的贸易关系,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受宋夏矛盾的制约,西夏与回鹘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到了南宋时期,宋夏矛盾消亡,西夏推行了多项优惠的贸易政策,加之天盛年问国力的强盛,西夏与回鹘问的商业贸易和贡使贸易显现出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夏立国 ,并未阻碍丝绸之路上的中西贸易。西夏时期 ,陆上丝路基本上是畅通的。仁孝时 ,西夏同大食、西州、西辽经济往来密切。北宋灭亡后 ,由于种种原因 ,西夏、金与西域和西方的交往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西夏的印章制度初探陈炳应西夏的印章,自清朝以来屡有发现和著录,比较重要的著作有:1927年罗振玉、罗福成编印的《西夏宫即集存》,收集西夏官印33方。1982年罗福颐辑录、李范文释文的《西夏官即汇考》,收集西夏官印97方。1988年史金波、白滨、吴峰云...  相似文献   

16.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胡若飞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西夏语法学界,一是西夏语动词后置成份的研究①,二是西夏语助词a、na、ki、rer、wi与动词配置的研究。笔者继求证第一个问题后,犹有余兴,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第二个问题。现就管见所及,择要...  相似文献   

17.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a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无论西夏与辽、宋、金的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中印之间的往来僧侣皆可自由出入西夏境内,西夏在沟通中印佛教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夏的科学技术是西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夏的化学成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 ,迄今尚未有对西夏化学成就的全面论述。该文根据有关史料 ,比较全面地回顾了西夏的化学成就 ,包括对单质、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认识和应用。虽然其水平较低 ,但主要方面与全国保持一致。西夏化学成就是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组成部分 ,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西夏灾荒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夏王朝的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了粗略的梳理,指出窖藏存粮、移民就食、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是西夏政权主要的防灾、赈灾措施。同时就西夏时期的自然灾害对西夏社会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作了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试论西夏谏官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谏官制度是西夏专制君主政体的构成部分之一 ,西夏谏官的主要职责是规劝君过、劝谏皇帝过失。本文根据西夏文和汉文史籍的有关记载 ,探讨了西夏谏官的职位设置和职级 ,以及谏官的谏诤范围、职责和有关处罚规定 ,通过列举西夏谏官的谏诤实践 ,阐述了西夏谏官在西夏建国前后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通过实践阐述了西夏谏官制度消极的一面 ,从而得出结论 :纳谏者兴 ,拒谏者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