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发展政治学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时,对政治稳定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政治科学对政治稳定问题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四个学派,比较历史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社会心理学派以及后来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派,本文概述了这些学派各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最后分析了这些研究对于我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西汉前期,儒家今文经学派不断吸收黄老道学、阴阳五行家以及殷周以来的天命神权等各种政治法律思想因素,并对承秦而来的法家之治加以整合,形成了西汉今文经学派的法律思想。探讨今文经学派内部派别的重要代表——公羊学派经权观中的法律思想对西汉中后期以后的政治法律的走向及其原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明末政争是在众多复杂的以地域或师徒关系为纽结形成的政治集团间展开,而非以某两个固定集团为凝定的分野所进行的持久的政治交量。东林党非是以东林学派人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而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政治概念,是作为“君子”派的对立派人物为打击对方而强加与之的。东林学派人物在学派未形成之先实直接参与了政争,而此时既未有东林学派这一学术团体,也未有“东林党”这一概念称谓。及至这一名目出现,直接参与政争者又非东林学派人士矣;此时东林学派人士的政争参与只是采取舆论影响的间接形式。  相似文献   

4.
刘鹗作为太谷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其名世之作《老残游记》中,贯彻和表述了太谷学派的基本思想。太谷学派是一个儒家学派。在儒家那里,伦理思想特别是政治伦理思想是其思想的主要方面。作为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也大谈政治伦理问题。他不仅把端正人伦关系放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而且大讲君臣关系和君臣之德,以使统治阶级长治久安。他认为,不对民众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就不能统治他们。在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而君臣关系的关键是臣事君。“事君,事之终也。知事君,则近道矣。”周太谷这种重视政治伦理问题的做法,在太谷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刘鹗那里得到了继承。由于太谷学派的传统,或者说,由于儒家的传统,再加上刘鹗所处之世正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政治腐败也达到了顶点,所以,作为揭露时弊的《老残游记》也就必然以政治问题为核心,把抨击败坏了的政治道德作为主要内容。《老残游记》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也就体现在对晚清官僚道德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5.
美国冷战史学研究中的“修正学派”与“后修正学派”在方法论上都是现实主义学派,在关注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修正学派更重视“由内而外”的研究方法,有单向性和内向性的弊端。后修正学派则滑向了“外部决定论”,其冷战史具有否认冷战的特殊性、物质本体论、大国本体论等特征,亦即在方法论上具有物质范畴与观念范畴的截然两分、美苏冷战政治与国际政治的截然两分、国内与国际的截然两分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对自然状态的描述是自然法学派建构其政治理论的基石,也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逻辑推演的前提。卢梭、霍布斯和洛克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代表,对自然状态的描述各有不同,从而也导致其各自政治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斯-乌里希·韦乐是德国批判社会史学派(或称"历史社会科学学派"、"比勒费尔德学派")的领军人物。这位运动员出身、把历史研究与写作当作体育生涯之继续的历史学家不仅在德国史研究领域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著述,而且通过对德国历史科学与政治文化传统的尖锐批判为德国历史科学的现代化以及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民主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韦乐具有非凡的政治勇气,也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其晚年在政治上与学术上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保守倾向。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的形式逻辑理论尚未被人十分重视,而文章认为形式逻辑是理解这一学派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方面。正如这一学派的理论家们所揭示的,现代西方社会,形式逻辑已作为政治意识过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对人的压抑和控制过程。根据这样的认识,作者深入研究了法兰克福学派有关形式逻辑已由支配自然的思维工具,转变为对人统治的工具。在现代西方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对人们的政治意识进行过滤,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政治功能;形式逻辑功能转向的内在依据、以及形式逻辑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统治逻辑的具体方式等思想。并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施特劳斯现代性"三次浪潮"的比喻借自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预见了三次浪潮的内容和顺序,他的三种正义观和现代性三次浪潮一一对应,柏拉图揭示了政治事物的本性。施特劳斯通过柏拉图的分析看到政治事物的本性之后,考虑如何改善现实政治共同体。他为此设想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科学,并将其设立为施特劳斯学派的使命。施特劳斯学派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已与当代政治科学的主流汇通合流。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科学有其局限性,需要进行数学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针对明末的政治黑暗和学术空疏,讲学议政、急当世之务,提倡学以致用。东林学派开创的经世致用学风,对整个十七世纪的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的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派别 ,施特劳斯学派由于从古典思想研究方面重审了哲学语言与政治哲学传统 ,打破了现代的学科划分 ,同时又十分重视文本整体的细读 ,因此 ,他们的研究领域经常涉及到文学。本文介绍了施特劳斯学派中一些学者较为重要的文学研究成果 ,为以后深入研究简单梳理了他们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代社会转型期中,以周太谷、张积中为代表的太谷学派学人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理论并有一定实践.他们不刻板坚持君臣礼仪,注重民生,提倡仁政,并在土地等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于变革中坚持传统,但也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太谷学派的政治观,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人民政治观.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内,以英国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居主流地位。他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将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视为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大大向前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斯金纳将历史语境主义、概念史、修辞学三者通恰相融,不仅推进了"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而且最终由此成为一位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散文是一种政治哲理散文,这种文体产生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才逐渐成熟和完备。春秋战国时代,政治上的大动乱,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诸子百家为了建立各自的学派,为各自学派代表的阶级和政治集团提供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理论根据,在他们的论辩文章中,都十分注意汲取《诗三百》的比兴手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家们不仅秉承卢卡奇的观点,提出高雅文化对政治现实的超越的否定向度,而且进一步认为这种否定向度在于其人文理性,它具有人的解放的政治意蕴,集中体现为艺术的美学形式.但是在今天这种高雅文化的超越性政治功能受到了清洗,人类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实现自己的自由和政治解放,而是进一步在精神和艺术的领域被控制.该学派对高雅文化所做的政治剖析,无论对西方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还是对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表演而已,并且同置曾史与桀跖,理由都是失其本性,其所追求就是上位放任,则下民自适,实际上是对现实政治完全无力的立场。本文认为,现实之不堪,各学派所共知,至于追求何种价值,是各家自己的选择,庄子学派无须攻击他家立场,除非找到真正的宇宙规律、历史规律,才能论断高下,但这就要进行各家意旨的正确理解、准确诠释的工作了,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意旨以及政治的根本的大哉问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衍生出庄学和黄老学。黄老学不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且综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并具有兼容性。黄老学的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性方面,也就是指它被统治者作为政治术而具有的实际的用途。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政治化、学术化、民间化,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并行不悖的三种不同趋势或类型,一般思想家或学派,往往游离于三者之间,或政治化、学术化倾向重或民间化色彩浓,因此之故,而成其为不同类型的代表。泰州学派则是偏重庶民的民间化的儒家学派,它产生于明代,是阳明后学的八大学派之一,他们活动的中心和关注的重点一直是乡村,为推广儒学思想,创立了"百姓日用是道"的理论和口语化的表达方法,并以侠义精神感召民众,大大促进了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好风俗之延续。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代之学术是否繁荣,它之根本标志是什么?是林立的学派!学派众多是政治宽松的象征,是政治开放的结果。 在本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历史发展到一个转折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出现了“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热烈景象。当时,哲学有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与胡适的唯心史观之争;  相似文献   

20.
宋代儒学教化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新儒学在诞生、分化与整合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学派对社会教化的权力之争。宋代学派对社会教化权力的强烈诉求,开拓了文化权力的公共领域,使宋代日常生活世界发生了文化变迁,推动了传统教化的文化转向。社会教化权力由政治专制和垄断,逐渐转向与文化群体共同承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