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论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字子谷,又名玄瑛(曼殊是他削发后的法号),广东中山县人(原名香山县)。父苏杰生,为旅日华侨,曾任日本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嫡母黄氏,居原籍。生母为日人若子(家人称为“贺哈(口家)”日语“才若——”),原为杰生的下女,生曼殊后,不到三个月,即离开苏家。曼殊为其父所纳妾河合仙所抚养(文公直《曼殊大师传》),因而曼殊终身认河合仙为亲母。 一八九四年,中日爆发战争,曼殊随他的父母返国。不久,因其父家道中落,于是  相似文献   

2.
明传 《山西老年》2009,(7):10-12
满腔热情归国1929年7月,冀朝铸出生于山西汾阳。父亲冀贡泉曾赴日本留学并获得明治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曾与鲁迅一起供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后被山西军阀阎锡山聘为法律顾问,并  相似文献   

3.
<正> 一、“五四”前后的周氏兄弟鲁迅(1881——1936)与二弟周作人(1885——1967),年龄相近,从童年到“五四”时期,走着差不多相同的人生道路。他们都上新学堂,都到日本留学,不但面对着相同的历史任务,而且有着在日本时已经奠定的相当一致的思想基础,这  相似文献   

4.
李登辉,祖籍福建省永宁县胡坑乡楼下村,1923年1月15日生于台湾省台北县三芝乡埔坪村。李登辉出生、成长于日占时代,从小受日语教育。淡水中学毕业后,入台北高等学校(台湾师大前身),1944年大学毕业,留学日本京都帝大(现京都大学)农业经济学。日本战败投降后,于1946年回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农经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台大曾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1952年公费留美,在爱荷华大学得硕士学位。回台后任职于“农林厅”,兼台大讲师。1965年至1968年再度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获农经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徐旭生     
<正> 徐旭生(1888·12·10——1976·1·4),原名炳旭,以字行。笔名虚生、遁庵。唐河县桐河乡砚村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徐自幼聪慧,随父在河阴(今荣阳县)教谕任所读书。1906年去北京进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旋入京师译学馆学法文,1911年毕业后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阳市)中学执教,任数学兼法文教员。1912年取得公费留法学生资格,1913年春赴法留学,就读于巴黎大学,专攻西洋哲学。 1919年春回国,应聘河南省立开封第一师范和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任西洋哲学史教授。所写《飞遁庐拉杂谈》中说“外国人本有长有短”,我国一些“志行薄弱”者“采他们的长处很难,采他们的短处倒很容易”。“以日用言云,外国人的好处是洁净,坏  相似文献   

6.
南社诗人田兴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田兴奎(1872—1958),字星六,一字醒陆,别号晚秋,名瑜权,凤凰县沱江镇人.幼年时期,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嗜为韵语.”清光绪17年(1891年)应童子试,“为清县博士弟子员,继补廪膳生,越数年,贡入太学,补发进士”,后去苗乡执教数年.清光绪29年(1903年),他因品学兼优,被选送入朱其懿主办,由熊希龄协持学务的常德西路师范学堂,与宋教仁、林泊渠、覃振、戴君亮等同学.不久,去日本留学.他在由上海乘海轮去长崎的途中,正值日本运兵去争夺原沙皇军队占领的我国领土旅大,深感悲愤,他写道:  相似文献   

7.
杨度(1875——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既受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等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教育,也深受“攀龙附凤”等封建思想的熏陶。他曾两度留学日本,阅读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既受到孟德斯鸩温和的君主立  相似文献   

8.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爱国者。他自幼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后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毕业以后,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国内。他参加过洋务运动,与洋务派结下了长达20年的深厚的关系。他曾经亲自率领第一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开始  相似文献   

9.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又名李人杰,湖北省潜江县袁桥村人。1904年由胞兄李书城的挚友关禄贞资助,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其间结识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受其影响较深,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回上海后,结识了董必武、詹大悲等人,向他们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书藉和日本进步杂志借给他们阅读。董必武阅后“深以为然”,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化。后来每忆及此,将李称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  相似文献   

10.
留学定位在培养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上是可取的,这包括知识水平、外语水平、业务能力、心理素质、进取精神、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合适的国际环境。现在可以留学的国家很多,其中前往日本留学的理由就很充分。据上海市因私出入境服务中心日本室的资深留学人士分析,留学日本有许多理由: *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拥有尖端科技,众多国际驰名企业。 *日本是国际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600多所高等学府,教育理念领先,教学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奖学金高且种类繁多,留学生享受日本国民待遇,包括公费医疗,学历国际公认。 *在华投资中,日企最多,留学生归国后,就业发展空间巨大。 *留学日本可合法勤工俭学(每周28小时,寒暑假可适当增加),薪水高(最低约800日元/小时)。 *日本是绿色岛国,环境优雅,注重礼仪,法制完善,治安良好,服务一流。 *日本留学成本低廉,一年学费40000人民币,一年生活费(含住宿费)40000人民币。 *日本留学签证是反签证,签证率高。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交通便利,飞机往返只需3小时左右。 *在日本读完大专、大学后,可在日本就业,获工作签证。 *在日居留10年,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者,可申请永久居住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上开始于1896年,结束于1937年的赴日留学浪潮,是一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和甲午战争的惨败后赴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留日浪潮勃兴的根由:救亡图存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人们省悟到仅仅“师夷技”而不图政治上的革新改良,不足以救亡图存。时人认为日本的胜利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习,留学救亡成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将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留学生身上。他们指出,“当今之所谓老大之国,欲一线之生机而将来之基础者,非留学生其谁与哉”。有人甚至认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中日留学恳谈会的热烈场面发出信号:2006年早到的春天,正是留学日本“回暖”的开始。阳春三月,日本“全国日本语学校联合会”自2004年9月之后,携45家日本语学校再次来到中国,分别在上海、大连和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日留学恳谈会”。在北京21世纪饭店的会场,记者看到了来  相似文献   

13.
第一代留学生:留学时间在1872年至1900年间,主要包括早期留美幼童和海军留欧学生,总约200余人。 第二代留学生:留学时间大致在1900年至1911年间,人数近两万,90%以上是留学日本。留学专业以政治、法律和师范教育为主。这代留学生的贡献主要在政治领域,无论是参加晚清政府的“新政”运动,还是参加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们都是骨干力量。 第三代留学生:留学时间大致在1912年至1927年间。这一代留学生中有一群杰出人物,他们的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型政党在中国的建立。他们  相似文献   

14.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在学习和运用外国语方面,鲁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远涉重洋,在日本度过了七年多的留学岁月。因此,鲁迅对日文能看、能写、能说,极为精通。鲁迅用外国语写作,只限于日文。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和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鲁迅也学过德文(当时称为“独乙”,或“独逸”),后又入东京独逸协会学校进修,故对德  相似文献   

15.
《溪灵诗存》是土家族现代诗人向乃祺的诗著。向乃祺字伯祥(1884——1954),湖南永顺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一度在北京大学执教,并与黄炎培、沈钧儒、章乃器等办《宪政旬刊》。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国民党监察委员等职。解放后任湖南  相似文献   

16.
一、马君武的诗歌创作道路马君武(1881—1940),名和,又字贵公。广西桂林人。我国资产阶级民生革命者。青年时期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颇深。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马君武乃赴新加坡向康有为“请教国是”,归谋起义而末成。1902年留学日本,认识孙中山,并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成为第一批同盟会会员。1906年从日本归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担任同盟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在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鹤见祐辅(1885—1972),日本评论家,曾留学美国。主要著作除《思想·山水·人物》外,还有《南洋游记》、《欧美名士印象记》、《拜仑传》等。他的杂文集《思想·山水·人物》于1924年由日本东京大日本雄辩会社出版,共收杂文三十一篇。鲁迅于1925年2月13日购得此书。嗣后即陆续选译,至1928年4月3日译讫。5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单行本。鲁迅共选译了二十  相似文献   

19.
<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开始兴起并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亨利·劳森(1867—1922)和约瑟夫·弗菲(1843—1912)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劳森—弗菲传统在澳洲文坛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1883—1969)在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她为澳大利亚作家指出了如何从“英国是文学鉴赏的主宰”这个思想桎梏下解脱出来的途径。她倡导作家深深扎根于自已的土壤,不但要创作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且要对本国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她生于斐济莱武卡,父亲系记者,母亲是个业余画家。父母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广泛的阅读素养对普里查德影响很深。她曾在南墨尔本女子学院学习,后在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内地任家庭教师。1912年至1916年在伦敦以记者身份从事文学活动。曾拜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是茶的故乡。远在公元八世纪初,中国的茶便飘洋过海,在万里之外的日本安家落户,并逐步成了日本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产生了“茶道”——这门日本古文化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人为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作出过贡献,但是,从日本茶事业和茶文化发展史角度来说,第一位功臣,要算是僧人荣西。荣西(1141——1215),字明庵,法号千光法师,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密宗“叶上派”的祖师。崇德天皇永治元年(延保七年,公元1141年)四月二十日(一说二十五日)生于备中国吉备津(即今冈山市),俗姓贺阳氏。荣西八岁开始学习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