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城市产业集聚的经济理论,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在城市中的集聚趋势。以29个城市为样本,建立计数模型实证研究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分析人工智能产业投入要素和市场条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人工智能正形成以北京为主要集聚城市,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为四个次级集聚城市的趋势发展,分析这五个城市各自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杨叶 《职业时空》2009,5(1):9-10
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集聚不仅是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途径.也是高科技产业的区位特征。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机理,分析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焦聚的特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笔者利用产业集中度指数对1998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其他控制变量,研究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可相对显著地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由此,笔者提出辽宁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汤华杰 《城市》2013,(11):27-30
通过建设高科技产业园集聚创新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内外城市的普遍做法。产业同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差异.城市要在产业发展方面突出竞争重同,关键要在产业园建设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李俊杰  王雪颜 《城市》2021,(3):14-26
笔者选取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6年~2018年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从整体视角看,非农产业集聚在当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拥塞效应大于集聚效应,在滞后期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6.
肖亦卓 《城市观察》2009,(2):91-100
本文从国际联系、产业功能变迁、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三个方面,通过与上海的比较,分析了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的特点,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构建吉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发挥创意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构建冰雪经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发展校园后备人才的发展构想,最后结合吉林资源,提出以创意竞赛产业和体育创意过关类节目发展吉林体育文化产业,以推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近来兴起的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并描述了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简单的地理集聚即产业园区的形成,并不能代表产业集群的形成,想让创意产业成为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需要培育创意产业集群。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如何培育创意产业创新型集群,并特别指出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促进企业间、产业间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9.
赵涛涛  张明举  张海峰 《城市》2007,(12):30-34
产业集聚和城市的发展是不可分的.是一个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过程。两者存在相互推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机制和关系。一方面,城市是产业集聚发展信息、金融、物流、技术的中心,是产业集聚的动力源。城市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通过吸纳生产要素的流入.不但能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不断向产业扩散和输出技术、资金、服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促进技术、劳务、资本及信息流动.从而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相似文献   

10.
胥建华 《城市》2019,(4):43-53
笔者以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目标,以河南省平顶山为例,通过对其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跳出从产业角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的常规思路,提出从全域规划的研究视角寻求新的解决对策。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经济新常态时代背景和自身发展诉求下,平顶山等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应从全域空间考虑,加强多规融合,推进全要素城乡融合。从全域规划视角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要对策包括多规融合多目标协调下明确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全要素统筹下推进经济产业发展路径转变,全域空间统筹下采用底线思维明晰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产业资源的统筹及特色强化。  相似文献   

11.
盖世洲 《职业时空》2008,4(10):123-123
近年来,随着对产业集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不断被国家以及各地政府所重视,全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强劲的拉动了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经济。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述,并结合香河县这一地区产业的特点,提出了发展香河县产业经济的相关建议,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使香河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2.
汪菲 《城市观察》2014,(3):97-104
基于纽约、伦敦及东京三市创意产业发展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已经逐渐走出了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建设模式,更多关注城市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的全面均衡发展,关注文化创意的传承与演化,具体表现在城市居民多样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创意区域拓展化等方面。期冀国内城市在创意产业发展中也积极促进园区与社区的互动,把园区建成子区域文化中心,吸引普通居民的广泛创意参与。  相似文献   

13.
查婷俊 《城市观察》2021,72(2):21-36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互补机制,对于寻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根据测算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升级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其次通过对比粤港澳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结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产业优势互补作为区域内部的产业升级驱动力,最后,利用动态集聚指数的实证分析,具体研究了2009—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从实证结果看,尽管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都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但从产业结构相似度的角度看,这些城市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可以进一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产业在空间集聚的普遍现象。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正迅速成长起许多表现出高度集聚特征、高专业化的产业群。通过对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的关联分析,提出了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王双 《城市》2012,(9):38-41
一、引言目前,天津市处于后工业化的转型发展时期,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其形成和规模扩张都呈现加速态势,且产业集聚特征较为明显,集中表现为增长特征、竞争特征、空间特征、要素特征和结构特征等,尤其是增长特征最为突出,较好地带动了周边产业基地的形成和整个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形成与成长,并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加速流动与集中,提升了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借助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了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转型。笔者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验证天津市产业集聚的上述特征,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基于我国十大城市群2009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全面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集聚变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将城市群按区位进行划分后研究发现,北方城市群和南方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均不再具有发展优势;南方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北方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基于此,各城市群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相关产业,在实现城市群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7.
柳建设 《职业时空》2012,(7):29-30,32
通过对苏州产业集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考察,预测苏州"十二五"发展期间产业集聚人才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高等教育与产业集聚适配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位商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对天津市产业集聚和主要工业行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分析.从动态上分析天津市2004年~2015年三次产业的区位商变化情况和产业优势水平,从静态上分析2015年天津市工业行业内部区位商,探讨主要工业行业的集聚水平和发展程度,并对天津市产业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汤庆园 《城市》2010,(12):28-32
一、前言 城市是人口集中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集聚区,是经济辐射的源泉。城市群则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产生以集聚为主的核心城市,再逐渐扩大到集聚与扩散并行发展的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基本布局,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的有效形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变着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贺传皎  李江 《城市》2007,(3):15-18
近些年,在我国许多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如果忽视了产业集群在高强度物流下隐含的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那么集群就难以持续发展.随着"十一五"的到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逐步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力求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就对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降低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破坏,以科学的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