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探讨古典诗学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特点,认为这两种境界都是诗学所需要的,在艺术上难分轩轾.如"诗史"作品多"言欲"的"有我之境","简古"诗风时有"无欲"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2.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提出,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贡献。“有我之境”一般争论不多。“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因为与叔本华美学观点纠缠在一起,使人们的解释产生了分歧。虽说如此,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概括了中国大量的写景咏物诗单纯以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诗歌的某些规律,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发展思路之理清,发展本质之彰显,依赖于主客两极关系的认定,是立足于客体对象抑或主体之范畴,还是注重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如何在客体观为中心的视野上破除静止、为物、片面的发展观;如何在主体观为中心理路下消除主体的过度延伸乃至神化的主体;如何在主客体互动的条件下确立动态、为人、立体、全面的发展观,应循着发展的多重之境的思路,从历史之境到人本与物本之争的本体之境,在思维的向度确立现代发展理念的思维之境,方能领略发展的微言大义,也只有如此,才能破除误区,为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实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实质就是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纳入科学理论的视域来解读,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科学理论”的本来所属,客观而不夸张地评价其科学价值,公正而不回避地审视其自身的缺陷。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真正地把握其未来的走向。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主要表现在当人们对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众多现实问题进行解答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不仅有其理论自身的原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其时代发展的原因。创立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必然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自逻辑实证主义明确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来,形而上学问题引起热烈讨论,催生了诸多反形而上学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缺陷在于缺乏对形而上学本性的细致分析。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应该从形上之境和形上之知双重维度进行厘清。真正的形而上学是通过把形上之境的内容显现为认知对象加以逻辑规定而产生的,即形而上学显现为范畴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考察西方哲学史上的三种逻辑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6.
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3种不同的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和谐性质必然不同,由此决定了3种不同的社会和谐境界.在阶级社会只能达到社会和谐的虚伪之境;社会主义社会要通过努力构建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真实之境;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现有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社会和谐的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7.
"物境"是王昌龄"三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境理论源自佛家"境"的思想,其内涵包括创作心态之物境、诗中具象之物境和艺术鉴赏再造之物境。作为现代意境理论的一部分,"物境"说具有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凝炼语言与朦胧形象的融合;以心游物,心入于境,重视心的作用;自然灵动的生气。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进程与商品经济的发育丰子义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就其经济形式来说,不外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现代社会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商品社会,它与商品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从世界的历史来看,不能说有商品经济就有现代文明,但现代文明的出现则必须以...  相似文献   

9.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词(诗歌)的意境分为两大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紧接这一则之后王氏又说: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概括起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由动之静时得之”的一种“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宏壮”境界;无我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视域中,从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对劳动和劳动力的辨析到对劳动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区分,再到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发展的进程和走向。劳动力资本与传统的以物质生产资料为其存在方式的物质资本相对应,在实质上是将劳动者所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因此对劳动力资本化的研究只有在将精神生产纳入价值创造的视域时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科技劳动价值论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将其"对象域"规定为在"物质生产领域"基础上加以拓展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生产系统。这一特定的"对象域"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在现实性上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07,27(5):85-88
本文以区域路径为切入点,从社会经济区域的选择与定位、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运用区域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观照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内在联系,避免有意无意地过分渲染某一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对乡村社会经济史的认识,庶几更可接近"总体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革命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挑战。西方科技决定论者关于技术社会形态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的实质是“趋同论”,是对经济社会形态的否定。我们应在吸收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的合理因素的同时,坚持唯物史观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充分依赖于数学这样一种符号化的诉求,现代主流经济学家不仅拥有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及共同的话语基础,而且借助于这样一种人工语言系统,又使得经济学的推理与分析过程呈现了比自然语言更具逻辑严谨性和精确性的优势.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对数学分析方法的借助与依托,最终才使得经济学具有了科学性的外表.当然,考虑到社会科学既是复杂的和多变的,且也很难想象其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把某种经济现象从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解脱出来,因而在经济学研究中,若过分地将数学的作用神化与高估,则又有可能导致经济学的研究会越来越学究式地追求普适性和抽象化.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不单纯是经济制度,作为近现代社会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正当性"的内涵.它是为了克服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个人与国家和政治社会存在的紧张关系和潜在的分裂,而建立起来的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理念.市场经济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经济社会的内涵决定了以人的品格为取向的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任厚升 《齐鲁学刊》2004,1(5):98-101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依据价值交换的,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提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的。对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层面来看,生产价格与价格相比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期商品价值的发展形式,即商品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价格,它存在的历史前提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它在量上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相似文献   

16.
近代邮政取代传统邮驿制度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而1925年发生于山西绥汾邮路上的一宗邮政贩毒案件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变化。从这起贩毒案件中可以解读出诸多社会信息,即近代邮政的建立及其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以及邮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重新规范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使犯罪手段日益新型化,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17.
吴翠丽 《兰州学刊》2008,(12):13-1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危机风险。人类正步入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自身正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危机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侯衍社 《齐鲁学刊》2004,19(4):54-58
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开端。它作为现代社会的代表形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工业化,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特征;世界联系的整体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知识化);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市场化);现代城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城市化);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社会文明的世俗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必须具备以上基本特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 可以说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儒家“和”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基础。今天,领悟儒家和谐之道,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与贫困扶助。在救灾与济贫这两大任务之中,前者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灾害的防备,以及灾后的救助工作,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社会救助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各种救助活动得以开展,除了封建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外,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是其主要特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均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救助活动,因应时代的发展,在其形式、内容、行为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