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卢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0-22
庄子的逍遥自成一说,是庄子哲学的一种人生境界。庄子本人以此描述了一副行云流水自由无拘的图景。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个方面细致地多角度探讨《庄子》中的逍遥之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对人类在社会高度物质化今天的精神自由追求,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艳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95-296
庄子逍遥思想从自由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价值,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达到无待,洒脱的境界,打破了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束缚。逍遥思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心养"的新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雄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165-168
庄子的逍遥、游和康德的自由、游戏,本质上都是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主要是从日常技艺、人生和体道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不期然而然地吻合于艺术和审美的自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康德的自由、游戏主要从艺术和审美本身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他们两人的自由都指向艺术的自由,审美的自由。庄子与康德都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心灵上的自由,但他们都未把自由抬高到绝对无限的地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要受到其他条件制约的,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立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106-110
庄子《逍遥游》之文,历来多有歧见。笔者以为悟得《秋水》意趣,才可达于"逍遥"之境。《秋水》表达了庄子对宇宙图式的猜想和对人的根本处境的理解,"井蛙"之喻与柏拉图"洞穴"之喻异曲同工,而《逍遥游》其实是一个思想者庄严的人生宣言,他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及生存的法则。他告诉人们:人,只有不断突破环境及自身的局限才可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5.
刘文元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88
在先秦真正视身为根的是庄子。庄子之身与物具双重关系,若身能摒除其情又能乘物,则臻于逍遥。身与道通的方式是物化。蕴含三义的物化论使身舍小身而得大身,也使心重回身性。庄子将哲学思维从外拉回到形而中肉身之中。 相似文献
6.
宋开之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5
庄子“逍遥避”,既有其社会文化背景及现实生活基础,也有其思想理论前提。这使“逍遥进”的人生理想和生活实践,既具备了崇高的超越理论根据,同时亦具备了现实人生洒脱的道德意义。这既反映了庄子无可奈何的应世心态,也表现了他独善其身、意志自由及冀望社会平和的道德追求,还为后人落实人格修养及消极伦理建构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资源以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4):70-81
西学东渐以来,庄子的逍遥被视为精神自由。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学中的心灵自由是群体中的个人依内心的规则决定自己的行为。该结论的前提是:有一个超越形体的神圣规则世界,不朽的人心能认识并在形体消亡后能进入神圣世界。在庄子处,大道并非超越形体的规则,也无灵魂不朽,故未能建立超越形体局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与道合一的逍遥只是幻想摆脱身体需要隐居世外,回到现实生活中逍遥人生就蜕变为放弃社会责任的保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17-20
"逍遥"的本义,并非通常所以为的"安闲自得",而是"苦闷"、"无所事事",在庄子那里引申为"无为"。"逍遥游"之"游",亦不等同于西方所谓之"游戏",其本义是"在水中或陆地上活动",在庄子那里引申为"精神空间中的一种行进过程"。"逍遥"与"游"在庄子那里都指向自然与自由。所谓"逍遥游",即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11.
王新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68-71
先秦诸子百家中 ,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认为 ,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如果离开这一最高目的而片面追求功名利禄 ,都只能是对人的无情伤害。庄子所提倡的自然恬淡、逍遥自适的人生观 ,对生活在紧张高效、物欲无限膨胀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 ,仍不失为一针清心剂。 相似文献
12.
吴先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87-92
在西方哲学中,由于他人从属依赖于自我,他人在本性上低于自我,所以,他人应该遭受自我的奴役与压迫。但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上都各有自性,因此他人独立于自我,并且与自我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而应该抛弃自我,虚心地对待他人。 相似文献
13.
天地有大美,因为它含着道的朴素;自然有大情,因为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之流。"物我为一"肯定了人与大自然的同质同源,"以物观物"主张以审美的目光观看万物。只有齐物,才能逍遥,"物化"之际,人与物交感互动,浑然一体。体现在心物关系上,是物的自然作用于心灵的自然,碰撞的结晶则是朴素、纯粹的美的情感的生成。庄子的心物观、物化观及其"逍遥游"的自然美学思想,深刻启迪和直接催发了中国古典美学许多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韦俊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19-23
文章从对非理性的思考中寻求道存在的意义.道作为“虚无”存在意象,它是世界的敞开,是存在的领悟.同时,围绕“物与质”的两性关系,论证了物的“第一性的质”是客观的和物的“第二性的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但却有“物”的一种能力去领悟存在的显露.着重探讨了“第二性的质”如何从存在中折射出“道”的生命原形.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通解庄子"两行"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亦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9-13
儒道两家既对立排斥又吸收融合的现象,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明末的大儒王夫之(船山先生),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站在儒家道统的立场痛斥佛老,甚至指责陆王的言论是打着儒家的招牌,实际宣扬佛老的邪说,乃真正冒牌的"异端".一方面批评宋明儒的"出入佛老"不过是"互为缀合"以相糅杂",所涉并不深.至于他本人对佛道的态度,则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并且付诸实践,他不但遍注群经,同时也注解老庄、法相等佛道的经典.藉注解的方式,发表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又因为他特别推崇庄子,既注解庄子,又作<庄子通>,认为庄子之学可以另立一宗,不但有别于老子,也与佛法迥然不同.本文的解读,正是希望藉船山解<齐物论>来认识庄子的"本来面目",以及庄子不同于老子的"两行"说的妙处. 相似文献
16.
宗明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4):27-30
成《易》《老》之学盛行于正始前期,《庄子》大兴于正始后期。从玄学中老庄地位的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政治哲学向人生哲学的转化。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是精神上的“逍遥游”。到正始后期,士人已意识到政治黑暗无望,要摆脱名教追求精神绝对自由,自然更倾心于《庄子》。于是,文人便能把抽象的思辨转化为一种浪漫哲学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种非理性的情感世界越丰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也就越大。这就是阮籍、嵇康能成为正始著名的玄学家,同时又是著名文学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仝冠军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3-100
庄子认为,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受到时间、空间、文化环境、自身认识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播主体从来都是不自由的。传播主体就像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在种种限制之下,进行着传播活动。庄子认识到了传播活动中的成见,指出对于同一事实,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合理的信息加以传播,因此无法表达事实的真相,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即是说人们由于成见、偏见,而以自我价值为普遍价值,产生纷争。庄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以明",即去除掉种种偏见,拓宽自己的心灵,客观地、以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指出了成见、偏见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指出了是非的标准都是相对的,认为人们应当抛弃偏见、加强沟通,尽量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还提出了"言不尽意"的传播思想,一方面反对拘泥于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肯定人们能够通过直觉获取某种信息、传播某种情感。庄子还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冗余信息"也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8.
张玮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25
通过诠释学的方法论,探讨庄子之出入世的精神,并以陈鼓应先生“积极入世”的观点和刘笑敢先生“消极出世”的说法为对照,分析庄子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意涵,辨析其自由精神和宿命思想,从而以安身立命、理想境界两大主轴,论证庄子之处世观以及庄子精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谢扬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4):23-26
本文认为老子伦理哲学要点:1.以“自然”为伦理的基础和普遍合法性前提;2.不假名教,弃名教异化而从实;3.确立纯粹道德主体;4.建构宇宙伦理学模式。老子的伦理学思想对建设当今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治初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道家发展到庄子阶段 ,其研究重点也由自然本体转向了生命本体。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个体存在与自由的问题。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庄子认为要求得自由 ,达于逍遥 ,必须抛弃文明与人生所造成的负累 ,与“道”沟通为一。庄子以“道”为理想目标 ,以“文明之灾”、“人生之蔽”为对象物 ,以“逍遥游”的修炼境界为纽带 ,完成了其超越观的理论构架。但由于时代及其自身的局限 ,使这种超越仍不免留有复古、宿命和阿Q式自慰的痕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