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民俗是整个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龙江文化的基石.弘扬中华文化、龙江精神离不开对黑龙江民俗归纳、整理和研究,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方法提炼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民俗并发扬光大,为丰富和发展龙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文旅经济正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发展文旅经济的核心则在于文化的综合应用与活化,民俗与古镇结合是助力文旅发展的最佳拍档。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人类文化的优秀因子,是文化的呈示形式。民俗资源的产业化是对优秀文化生产性保护的重要举措,构建民俗资源的产业化体系亦是新时代文旅创新的举措。古镇作为民俗资源的集中展示地,可以依托民俗资源的产业化激活特色旅游,如民俗博物馆市场化、民间工艺商品化、非遗商业化等,既能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可以在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场古镇是上海的六大古镇之一,盐文化、非遗文化、建筑文化等民俗资源丰富且具备产业化的可能,对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式民宿体验、微型博物馆建设等特色旅游均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阐微索隐、尝奇析疑是文学人类学或民俗神话学的固有本领。文章以"蛇杖"为例,融合古今中外关于"蛇杖"的传说故事,刻画其"正面相",强调文学人类学学者在关注阐微索隐的同时,不要忽视文学人类学尝奇析疑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水文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7.
徐丹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206-209
近几十年来,民俗游戏在社会发展中有逐渐消失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民俗游戏的再生提供了可能性.开展民俗游戏也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民俗游戏走进社区公共休闲体育,对重新焕发民俗游戏的活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7至1931年间,所谓的“上海问题”,即上海租界的出路问题,引发了外侨与国际人士和中国人之间的一场争论:国际人士和中国人指责外侨歧视华人和维护特权地位,导致“上海问题”无法解决。面对这些尖锐的指责,外侨亦不肯缄默,以谁对上海的发展贡献大、谁是上海的主人、未来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还是世界的上海等问题予以回应。外侨所争虽有维护既得利益的一面,且难以掩饰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深入考察这场争论可以发现,外侨回应的依据、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却揭示出中国学界所熟知的叙事模式所未能完全涵盖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主张上海租界发展的独特性自有其现实依据;商业利益的正当性则出自西方近代的自由贸易理念,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紧密相关,以今天的角度观之,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有一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9.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民俗是一种重要的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控制机制。近代以来,民俗变革与秩序稳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国家权力由此介入其中,是政府维护政治统治的传统手段,亦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规定性的产物。本文以上海一地为个案,探讨民俗变革这一政府行为的动力,不仅是梳理民俗变迁历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而且可视为这一时期政府行为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的6种模式,即原生形态模式、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模式、专项旅游模式和旅游商品模式.并且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3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民俗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将其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是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通过对安徽北部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进课堂效果的调查及学生认可度的反应,针对高校引进民俗体育项目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归纳影响皖北高校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程旭光 《阴山学刊》2002,15(3):35-37
民间美术是群体性艺术,是在民风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民间美术有其共性审美特征,遍及各民族民俗节日中.它不仅丰富了庶民百姓的生活,也为各门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是民间的集体的世代传承的文化.整个民间文化,除极少的非传承非集体的部分外,都是民俗文化.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俗学就是民间文化学,这是很有见地的.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几方面,可见,民间文艺是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就是民俗文艺.从民间文艺生态学观点看,民间文艺以外的其他民俗文化,便是民间文艺赖以存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民间文艺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基本上是民俗文化环境、民俗文化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对民间文艺的影响,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所谓间接的就是自然环境影响到民俗文化再影响到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环境系统,与民间文艺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民间文艺与民俗紧密相联,共存共荣,共消共长.民间文艺与民俗的联系,也就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生活、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生活,艺术起源于生活,这是早已取得共识的艺术理论基本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存活于民俗生活文化环境之中.民俗文化就是民间文艺的最佳生态环  相似文献   

17.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十朝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使南京人的性格和民俗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崇文重教、朗健率直、豁达包容、重义轻利、质朴敦厚.南京民俗作为乡土史志的资料,城市文化的符号,地域性格的窗口和发展再创的基石而显现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庙会民俗传承形态是庙会民俗表现形式及其功利性目标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庙会民俗事象及其内涵和功能的变化。仔细辨识、分析庙会民俗事象的变化,发现庙会民俗的传承形态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庙会民俗事象的"消失"、"消长"、"更替"和"泛化"等。对庙会民俗传承形态的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把握庙会民俗的传承规律及庙会民俗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浩 《东岳论丛》2003,(3):134-136
山东民俗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民俗的代表。山东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东夷民俗时期、以齐鲁为主的列国殊俗时期、山东民俗的认同时期、山东民俗的凝变时期和西俗东渐时期等五个发展的自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