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韩鼎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65-68
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字形也不断地增多,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形声字,即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从中不难发现,形声字中很多都会出现"声同义通"的情况,文章以从"包"得声的八十个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一探求其与"包"字字义的关系,结果显示,凡从"包"得声的字都具有包裹义和身体肿起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张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6.
汉字从“同”得声之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淑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1):37-42
在汉字近56个从“同”得声的形声字中,就本文材料所能证明的同源词有35个,而这些理据式同源词按其所 含有的共同意义可分为两大组:一、表大义、盛义;二、指事物直通、中空、外圆的特征和动作直的特点及由此引申出 的通达之义。这两组以“同”为右文的同源字的产生在沈兼士先生提出的有关“右文”的六种分化式中属于本义与 借音混合分化式。根据杨光荣先生关于同源词产生及词义构造的理论,基于同源词词义=核义素 类义素及同源 词的产生是核义与类义的运作结果这样两点认识,分析这两组同源词的产生及词义构成,我们获得了这两组同源 词宏观及微观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发现,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若不轻言“凡”字,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当是一 条真理。 相似文献
7.
赵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8-141
亦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带有表意性的形声字,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说文解字》明确标注的亦声字有212个,但这并不能反映亦声的全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亦声字的研究出现了盲目扩大化的现象,通过对《说文解字》的考察,提出了亦声字的确认原则,将正确扩大化了的亦声字进行了分类,旨在更好地理解亦声字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9.
孟广道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对卒声字的理解孟广道卒声字,即声旁从卒的得声字。本文拟就《说文》中的20个卒声字,从考察同源字词的角度试作探析。为篇幅计,凡对《说文》的引述只加引号,省却出处。“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引申义有士卒、步兵等。其得声字与本义和引申义概无瓜葛。但以卒的音和... 相似文献
10.
孟新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1,(3):100-104
民族声乐事业只有在继承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声乐的经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结合民族声乐及国外声乐的特点,探讨气、字、声结合所要注意的问题,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12.
1938年2月,中国军队第一一零师按照第二十军团司令官汤恩伯的命令,由河南许昌开赴安徽蒙城。作为徐州李宗仁第五战区的机动部队,集结待命,准备参加保卫徐州的大会战。 相似文献
13.
王作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66-69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14.
时永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Z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古籍的今译本大量出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但不少古籍今译本、包括一些总体上学术质量不错的著作,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忽视字词的古义,被其常见义或今义所迷惑的现象,如有人将《左传·襄公三年》“称解孤”中的“称”,译作“称道”,不知其乃荐举之义;将《战国策·齐 相似文献
15.
冯宽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101-104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囷"、"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君"声字多有合义;"囷"声字多有围义;"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16.
17.
冯宽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 ,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 ;“君”声字多有合义 ;“”声字多有围义 ;“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18.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吴泽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正>一、亦声字的性质和范围所谓亦声字,是指汉字合体字中主要以声符表义的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定亦声字,往往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形式来说解形体.如:“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这些字历 相似文献
20.
马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61-64
以形声字声符表义理论为基础,穷尽统计《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曼"声字族。认为声符"曼"在参与构字时带有其本义(长、拉长),并采用认知范畴理论对"曼"声字族进行分类,探究字族各成员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