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环境,包括宇宙的、地质的、气象的、水文的、人文的、生物的等等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基础,创造文化的自然前提。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家文化有声有色的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相似文献   

2.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前瞻思考文化交流,就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或民族在文化领域里互相学习、借鉴、吸收和合作,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都受到自己民族特点、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葛剑雄 《江汉论坛》2023,(2):109-113
<正>对“地理环境”的定义,我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说法:“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具体来说,“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姿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但我认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合称为人文环境(或人文地理环境),因为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人类在特定的空间中的活动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行为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界,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和发展前进着。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它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部分。由于“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0页)。所以,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起,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就有着不同的文明程度,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距离不断拉大。有的地区或民族出现了封建因素的萌芽,有的进入奴隶社会,有的则还处于原始文明状态。这种各地文明程度的不平衡性,实际上就为文明移植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鸿 《江汉论坛》2003,(12):117-119
休闲生活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族休闲生活方式是不断变迁的,决定其变迁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教育科技水平和自然环境。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休闲生活方式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向着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转型。这种变迁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脆弱性和多变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对古文化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古文化的兴衰演替存在对应关系,这说明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文化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性在逐渐减弱,而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社会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一直处于复杂的变迁之中,变迁的类型和速度依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突变就更是引人注目。这里根据两个山区后进民族发展商品经济引起社会生活变迁的实例,来讨论云南亚热带山区民族的跳跃式发展及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 所谓民族文化,其实就是区域文化。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按地域生息与繁衍的。不同地域背景之下的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熔炼陶冶了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种种民族文化。 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由于征服自然的能力低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口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摆脱贫困的努力,都因人口的重压而少有成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思虑。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恩选集》第4卷2页)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可以归结为四种:人类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生存空间生产;物质生产。但无论哪一种生产,首先都要受到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和限制。专家们曾对自然环境的承载量进行过测算,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量是有极限的,这种能力用公式表示则为C=B/E,其中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系数,即土地为人类服务的能力;B表示生物潜力,即土地上的植物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E表示环境阻力,即环境对生物潜力或人类生活所施加的限制。我国民族地区目前的C值远远达不到标准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内在的一体化功能将打破民族地区单一封闭的经济文化生活,引起原有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从而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民族地区内生性工业化发展不足,少数民族的工业化参与度低等原因,现有工业化模式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必须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从而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为国家认同建构奠定坚实的经济及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不仅具有时间的考量,同时还具有空间的考量。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无不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得以展开。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西欧相比,俄国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和国家体制的影响更大。俄国疆域辽阔,人口迁移频繁,民族和社会结构复杂,其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如果不对与空间组织机构和地理环境因素有关的问题综合体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化的全过程,不可能揭示它所固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它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地理环境与西夏经济类型、经济区域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不仅决定了西夏的经济类型,而且是影响西夏民族文化以及西夏社会面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而生存。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大舞台。正如斯大林所说:“地理环境当然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是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地理环境决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决定原因,因为在数万年间几乎仍旧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那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更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体系中,究竟什么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由这一制度发展为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呢?这样的力量,据历史唯…  相似文献   

15.
语言生活实际就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语言生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进步而存在、发展,它受语言文字本身的演变和多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因而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常常有不同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体制环境的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民族地区的人才问题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不高,外流现象突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受到人才资源状况的严重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力量,开辟一条符合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五年来,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综述要点如下: 一、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广西聚居着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总数的39%,聚居区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60%以上。经济发展缓慢、落后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根源主要有:1、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是个多山的省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的地理概貌。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少数民族被驱赶、排挤到了较边远的寒苦山区,特别是石山地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条件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1)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人们难以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财富的积聚微薄而又艰辛。(2)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难以交往,难以相互吸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政策是国家为调节、控制经济运行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与其它地方有较大的差异性。制定和实施当地的经济政策,不仅要反映再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一般要求,而且必须充分反映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区域自治的特点。“少数民族是否也把自己看作是各种政策领域中具有特别的关注和利益的集团?这是非常重要的。”①经济政策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客观实际,反映各民族的共同意愿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包括管理本地区经济的自治权、财政倾斜、扶持优惠和人力投资等方面的特殊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当前,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地区的体制目标与运行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经济政策也需要在新的经济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调整与选择,才能适应当地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有效地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云南的特困民族包括居住在边境一线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在这部分人群中已经实行包括实施救灾救济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救助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部分特殊保障措施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当地民族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地区现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扩大,为体现社会公平、达到共同富裕、加快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优先对这些地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将传统的保障制度和现代保障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 民族问题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问题。从横的方面来说,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从纵的方面来说,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到民族差异和特点完全消失的时侯,民族问题才会最终消失,二者是同一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民族问题的产生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即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 在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内在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和差异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各个民族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