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国藩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同治中兴”三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毁誉参半、评判存异的人物之一,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贬其人,以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耍其天姿,亟功名善变人也”。然曾国藩作为中国洋务运动中最关键的地方重臣,其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和推行留学教育方面可谓劳苦功高、硕果累累,开创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新局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投身洋务运动 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而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体的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思想以"善变"著称,他对孔教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早期,他师承康有为,力主"保教",提出了孔教的"六大主义"说;中期,他"尊孔而不保教",放弃了"保教"主张;而在欧游之后,他的儒家情结被激活,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了解梁启超孔教观的"善变",有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并立中重新定位和评估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都不是绝对真理,因为直接影响作家艺术风格的是其创作个性,而不是其现实个性。同时,一些伟大作家的风格往往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变的,在许多情况下,文不如其人。所以,如果说作家的个性与其艺术风格,人品与文品有着直接的决定或对应关系,则未免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4.
善变的世界总能在我们的视线中创造新鲜感觉。让我们一起回顾2006年度那些新奇事物,不论优劣,就像没有必要去比较麻辣烫中辣椒和香菜的营养价值的好坏。以下为各位看官呈现的是2006年度麻辣新感觉的不完全搜索。先声明:别太计较,但求一笑耳!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不变”与“变”问题的论述表达了其政策观中一个重要思想 ,本文以系统地评述邓小平这一思想为目的 ,较为详尽地揭示了“不变”与“变”各自的深刻内涵和实质 ,着重分析了坚持现行政策“不变”的意义、作用和保障条件 ,并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不变”与“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及邓小平这一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西突厥十姓部落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其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体现了部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浩富 《华人时刊》2012,(1):12-14
龙年即将到。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中国是龙的故乡。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常与腾飞联在一起。新的一年,中国龙如何继续腾飞呢?龙年腾飞须防"亢龙有悔"龙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在中国3000多年前古典哲学实用著作《易经》中,用乾卦代表龙。卦中用潜[潜龙]、现[现龙]、惕[惕龙]、跃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历史观经历从传统民主主义历史观到实用主义民主改良史观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大转变。陈独秀1920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接受唯物史观,但较系统和深入把握唯物史观则是在1921年下半年后,不过其中仍有非唯物史观的因素。陈独秀历史观转变中的“善变”又体现出他“不变”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耿林莽散文诗创作30年分为三个时期,即中年投入期、晚年变法期、耄耋化境期。耿林莽的散文诗创作求新求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的是形式、技术、题材、旨趣,不变的是诗中都有一个"忧郁"的内核,是悲悯情怀、深刻思想与适度先锋形式所构筑起来的忧郁美。因其"变",耿林莽的散文诗不重复自己而不断创新,给人以日新日鲜的无穷活力;因其"不变",耿林莽的散文诗以其主导风格的不断延续、始终如一、经久积淀,而使其"忧郁美"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在形式更加生动,表现出特有的风格印记。  相似文献   

11.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韩非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立足于先秦时期各国的历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精湛思想,其中对于"常"变"思想的新的理解和诠释,更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其变法图强的政治改革和秦的统一天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观"在审美中的重要地位,从"观"的滥觞之地,即《周易》哲学的"观"着眼,分析其美学命题"观物取象"、"观卦"中的"观"等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以揭示"观"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至六朝时期,“甚”的词性并不相同,许多语法著作一直把它当作副词,也有诸多学者在论及到“甚”的词性时,大都把它当作程度副词。实际上,从语法化的角度看,在先秦两汉时期,“甚”主要看作形容词;直到六朝时期,“甚”才逐渐由形容词演变为副词。  相似文献   

15.
"上帝"与"天"分别作为殷商与西周信仰中的最高存在,在两个时代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本文着眼于最高信仰在两个时代内涵的变化,试图表明这一时期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走向以及文化选择对儒家思想产生所提供的一定的文化因素,以此展示文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考察了“文化工业”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的变迁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中国还不具备成熟的文化工业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引入导致了一场错位的中国文化工业批判.但是当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工业后,“文化工业”概念却被置换成了“文化产业”,并衍生出如“创意产业”等相关的概念,正面肯定并服务于文化工业.文章借用了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出媒介文化研究场域的自主性正在削弱.  相似文献   

18.
"味"是中国诗论中的重要范畴,它在钟嵘<诗品>中是指"滋味",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是指"韵味",在袁枚<续诗品>中又是指"鲜味",可见,"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论家的生活所决定的.考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演变的原因,对于构建我国古代文论史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20.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