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冷战结束不久,俄罗斯日益重视欧洲安全体系的重建问题。俄主张欧安组织应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核心,同时在武器控制、安全和防务问题上采取比较坚定的立场,维护反导条约和常规力量条约,极力保持同美国的军事平衡;还充分利用欧美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差异,拓展外交空间,争取欧盟国家支持它在欧洲安全体系上的主张。俄和欧美在欧洲安全体系重建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加之西欧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俄对美多重劣势难以扭转,俄在短期内实难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俄有可能在欧洲安全体系建设上取得有限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一战以后,战胜的英国发现自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英法是依靠美国的巨大实力来赢得战争的,但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之一却在于毁灭旧大陆的均势体系.美国退出之后,所谓的欧洲"均势"实际上就是由英、法、德、意这四个实力和意愿难以彼此平衡的大国,再加上一系列小国和弱国组成的不均衡体系,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美俄两国都被排除在该体系之外.在均势不可能恢复或者继续维持的情况下,英国固守传统只会导致自我利益受损,更何况凡尔赛条约实质上是一个仅立意于掠夺战败国而不是其字面上所宣言的重建和平、恢复均势的条约.因此英国采取一种"反均势"的政策企图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而绥靖政策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中导条约》是美苏在冷战时期签署的核军备控制条约。自2007年起,俄罗斯开始要求将条约从美俄双边扩展为全球多边,并得到美国支持。2014年7月,美俄就《中导条约》履约问题产生争议,导致条约未来出现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美学术界再度提出将《中导条约》全球化,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实地缘安全因素,既有可能采取维持条约基本框架而直接扩大条约限制范围,也有可能采取所谓双轨策略,以威胁退约或修改条约来促使拥有陆基中程导弹的第三国加入条约。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实现前景十分渺茫。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战后初期,澳大利亚主张对日实施惩罚性措施,使其军国主义不至于死灰复燃,即所谓的硬和平。然而,美国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上的近乎垄断作用、亚洲冷战局面的加剧以及澳大利亚渴望与美国缔结安全防务条约,使得澳方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对日软和平条约。澳大利亚对日战略的这一转变标志着现实主义逐步取代理想主义,成为其外交和防务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俄美两国由于在战略目标上的对立 ,双边关系不断恶化并几乎走向对抗。“9·11”事件之后普京突然改变对美态度并在重大冲突问题上主动让步 ,俄美关系发生转折。因俄罗斯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安全领域有相互合作的需要 ,所以它们会继续推进两国关系发展。然而由于美国不会仅仅满足于俄罗斯支持它的国际主张 ,俄美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仍将难以排除。  相似文献   

7.
卫三畏作为美国早期来华的一位著名传教士,自19世纪30年代来中国后,以传教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中美《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中积极参与,促成宽容条款加入中美《天津条约》。主张利用儒家经典推广在华传教事业,认为只有以武力在中国传播福音才能拯救中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著述,增加了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虽不乏以偏概全,但他的研究体现了美国中国学研究重视现实问题的发展路径,并推动美国汉学走上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核不扩散机制饱受冲击,印巴核试验、朝核危机、伊核问题虽然是直接原因,美俄各自部署、存储大量核武器也难逃干系。2009年4月,美俄重启战略武器谈判,经过近一年的谈判,于2010年4月8日签署新协议。美俄达成新的裁军协定具有多重背景,它既与美俄旧版裁军条约的到期有关,也与奥巴马政府在核裁军问题上态度的转变相关,还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的召开,以及解决伊朗核问题等有关。条约的签订既可推动停滞不前的核裁军进程,又对于严重受损的核不扩散机制产生积极影响。鉴于美俄核裁军协议的有限性,以及美俄在条约扩展至所有核国家上的共识,条约的签署也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解除德国武装并对其进行非军事化改造,使其不再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是苏美英三国首脑的共识并在《波茨坦会议公报》中做了相应规定.但战后不久,美国另起炉灶,向苏联提议由苏美英法四国共同签署一项旨在保证德国长期处于非军事化状态的“德国裁军与非军事化条约”,被苏联拒绝,条约流产.美苏之间围绕该条约的互动,集中体现了两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引爆冷战的引信之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 (NMD)已经引起了包括欧洲盟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与批评。欧美对导弹威胁的不同评估、不同的安全观及不同的战略追求是造成双方在NMD问题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NMD将使欧洲加深对美国“延伸威慑”保护的怀疑 ,进一步加剧大西洋两岸防务分离的倾向 ;还将使欧美在裁军问题上的裂缝加大。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伙伴 ,欧洲各国在NMD问题上的立场与态度对美国NMD的决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美国必须充分考虑盟国的意见 ,避免联盟关系因此恶化  相似文献   

13.
"环岛屿防务链"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50年初提出的,并于1951-1954年建立,是旨在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利益的重要防线,也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构建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构成"环岛屿防务链"的诸条约是一个不可分割、彼此呼应的防御整体,但是,这几个条约在美国的西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异的.<澳新美安全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重要性要低于<美日安全保障同盟>.这几个条约重要性的排序实际上反映出美国在西太平洋安全防御中实施的是以日本为重要依靠对象的防务战略.  相似文献   

14.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酝酿出台与北约职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冷战后美国在酝酿北约扩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调整北约军事职能 ,使北约由遏制向沟通与引导方向转变的重大措施。该计划为北约扩大奠定了基础。该计划的鲜明特点是“自我鉴别”和一定程度上的“包容性”。这两个特点使该计划既能够保证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 ,又能够使北约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华约国家的普遍接受。与可能引发北俄冲突的北约扩大不同 ,该计划在保障欧洲安全中能够发挥更加稳定性的作用 ,完全可以成为构建欧洲未来安全的基石。美国推动北约实施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最终目的是保证美国继续主导欧洲安全格局 ,保持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英国在欧洲安全领域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推动了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建设。英国脱欧后,不仅削弱了欧盟防务、经济力量及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而且其在欧洲安全结构中地位的不确定性给欧盟安全和防务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可以通过第三国身份、双边与小型多边形式、特别是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和在北约中的特殊地位,来影响欧洲安全政策的制定。俄乌冲突爆发后,英欧在美国主导的北约框架下紧密合作应对危机,为观察脱欧后英欧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16.
解读欧盟中欧新成员的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欧的所谓“新欧洲”国家在加入欧盟后基本初步完成了融入西方的战略目标,其地缘政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国家在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同时,力图在欧美矛盾中立足欧盟又维持同美国的紧密关系;在东部则主张把东欧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欧盟同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合作,防范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相似文献   

17.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是:(1)区别对待独联体国家,同时在市场经济与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重建和发展双边关系;(2)在次地区层面,重点经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同时继续发展俄白联盟国家和统一经济空间,抑制"古阿姆"集团;(3)在独联体框架下,发掘独联体在人文和抵御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的合作潜力,发展在其他领域的多边合作。通过实施积极而务实的独联体政策,普京政府维护了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了俄作为独联体一体化主导者的地位。未来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和俄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俄罗斯仍将继续巩固和扩大以俄为首的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欧洲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为了维护欧洲的反动秩序,1815年9月26日,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积极倡导下,俄普奥三国成立了神圣同盟。1815年11月,英俄普奥四国又在巴黎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各国将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各项决议,期限为二十年;与会各国要定期召开会议,以保持欧洲的“政治均势”和确立的国家制度。还规定要以武力防止波拿巴王朝在法国重新登上王位,加强镇压各国革命运动,等等。1818年法国在付清赔款后,也加入了这个同盟。可以说,神圣同盟成立的前十年,是它活动的最猖狂时期,成为欧洲的警察。可是,二十年代初乔治·  相似文献   

19.
欧债危机以来,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突显。以2016年版《德国国防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德国将推行更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德国安全战略的指导理念是"来自中间的领导",即从中等实力地位和欧洲中心的地缘位置出发,通过合作的方式发挥影响力。然而德国外交在实力和地缘上的双重困境制约了其大国作用的发挥,鉴于目前欧洲陷入多重危机,"特朗普冲击"引发欧美关系和美俄关系新一轮调整,在此背景下,德国是否能够如愿带领欧盟走出危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欧美在政策、全球战略和治理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己久。不过,如今一些严肃的观察家开始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西洋两岸联盟的基本文化和结构基础正在削弱。作者认为,尽管存在分歧,但在一个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猖獗的时代,全球没有哪两个地区比欧洲和美国更有共同之处了。否则。损失最大的就是欧洲和美国。当务之急是赶快抛弃美国或欧洲可以单独行事这一贻害无穷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