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理性批判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南丽军一、科学理性批判的目的是追求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狭隘局限性走向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必要条件之一。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作为一个正处于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
哲学如何表达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向生活世界转向,不仅意味着哲学研究对象和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哲学的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改变。研究生活世界的表达方式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主题话语之一。按认知论哲学观点,在哲学与生活之间隔着科学认识的层次,科学世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着哲学的认识方式。如果把哲学理解为生活世界观,它直接面对的是生活世界,那就应该找出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理解人的生活的特殊方式。在研究生活世界的表达方式时,涉及理性与经验、逻辑与直觉、烦琐与简约等几种矛盾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也就无法使自我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及对群体的认同。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影响,他从生活世界出发,构建了蕴涵着主体间平等、真诚、正当交往的交往理性,以此摆脱当今西方社会人与人交往困境。汲取这一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当今社会在多元分化态势中人与人交往的扭曲及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识是主体人与其网围世界的关系。它是人的主体作的流露.又是对世界情景的总体性统观。意识发缘于主体人及其世界,但又超出二者向实践逼近。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意识的超越性。一、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过:“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①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意识的本质,是指主体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它是主体人在存在优先性的基础上,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对主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确证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对象世界,作为意识的原始材料,是意识所采摄和对应的原型。意识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包含着人的行为目的性。意…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来的欧陆哲学,特别是以德国观念论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内在地把握历史,以目的论方式思辨地构造一种普遍的世界历史,致力揭示历史与理性之间的辩证结构,但因之否定了历史的时间特征和经验实证性要求,弊端显而易见。德国历史科学对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历史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历史不能被理解为哲学观念的纯粹表现,历史应当独立于任何先行预设的理性目的论,历史只表现自身,历史的价值也只属于历史自身。然而,德国的历史科学并没有为自己有效地证成历史的普遍基础,这迫使其不得不隐性回归黑格尔的唯心论,其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反抗宣告失败。伽达默尔通过批判以兰克为代表的经验历史科学,将对历史理性的理解奠基在生存论现象学基础之上,超越黑格尔对历史理性的思辨构造,使理性与历史在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原则中最终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达成动态协调。诠释学历史意识强调在人类有限理性前提下的审慎态度,因此实现了对历史理性真正的历史性理解。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四分五裂状况是19世纪造成的。那时,分化和裂变的过程产生了两个世仇的智力“家族”。同时,这些家族的成员开始被按照理性加以界定。此前的对立面,比如,维科与笛卡儿之间,帕拉切尔苏斯科学与牛顿科学之间、或赫尔德与康德之间的对立,是由竞争的理性概念而不是由理性派与反理性派之间的对立激发的。正如富科所强调的,在目前的纷纭众说之前,必然存在二元论和理性统一体观念。对上两个世纪西方智力史的鸟瞰表明,反理性主义家族在19世纪期间得到迅猛发展。家族关系通常在德国或与德国有关。早期反理性主义者中,浪漫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尼采如今名声大躁。而其他反理性主义立场还曾繁盛于黑格尔右翼和左翼、历史学派、解释学或政治和社会无政府主  相似文献   

7.
肖瑛 《社会》2008,28(2):39-39
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被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构成许多建基于启蒙理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分化条件下不同社会领域及功能之间如何整合的问题在启蒙理性传统中却付阙如。本文在M.莫斯的“总体的社会事实”的启发下,尝试构建一个“总体的社会组织”概念来考察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文章认为,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是以在社会组织层面整合国家与个人之间,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以及社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之间的人为对立为目标,“法人团体”属于中介性的“总体的社会组织”范畴。虽然涂尔干的这一想象有简单化和乌托邦化的嫌疑,但其对于洞悉和超越高度分化状态下的社会生活弊病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晓英 《求是学刊》2004,31(3):31-36
传统哲学将其形上追寻设问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种设问使哲学陷入必然性之域,从而注定了哲学走向科学理性的命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所以是哲学问题,是因为它旨在追寻生活的本根,所以它应该转换为"生活的本根是什么"。形上追问的转换蕴涵着哲学的深层革命———跳出必然指向自由。哲学理性正是面对人的生存自由得以确立的。如果说作为世界本原的必然性赋予了科学理性某种"必然性"的话,那么哲学理性则从人的生存自由中获得了相应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仅诉诸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求人们更应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李荣 《学习与探索》2006,(2):262-265
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解和阐发中,人们往往囿于概念的纷争而忽略了这一理论的独特意蕴.事实上,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是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继续和拓展,澄明人的感性直观生活的基础地位、弥合人与世界之间的意义断裂是其理论的一贯命意.因此,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统一性和实现人性向自身的复归就成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1.
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与常识无异并源于常识,应从常识出发对科学活动进行社会学分析。从社会的日常分类出发,社会科学可以分为普遍性学科、专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类型。在这种分类中,蕴涵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和分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对这种紧张关系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前景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小农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又过着缺少竞争吃“大锅饭”的日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总的来说是平等的,利益差别不大,因而社会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社会结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收入水平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因…  相似文献   

13.
张阿利  吉平 《唐都学刊》2007,23(6):68-71
西部电影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文化感和较为深刻的人生意旨与生活哲理,其影片中物象的表意功不可没。生理象征类物象使西部电影在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询,也因此影片在人性深度和潜意识领域中总有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前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经济关系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利益关系的本质形态,它决定并影响着利益关系的一切具体形式.在一定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多元、稳定的利益体系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构成一个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旧的利益体系及其格局会不断被解构,原有的均衡会逐渐被打破,从而形成利益体系的新格局.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必然会经历一个从旧的利益均衡经过新的利益不均衡直到重建利益均衡的过程,与此同时,围绕利益和权力的分配,政治系统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超越旧的稳定状态直到重建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从动态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利益冲突的生成与消解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体现的是旧的利益秩序的解体和新的利益秩序的重建过程;强调的是理性地认知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分化的客观现实,并以理性认知为基础寻求利益冲突的消解路径.  相似文献   

15.
黄仕成 《创新》2018,(4):19-27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现代化存在启动、中期转型和后期整合的三大阶段,在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要素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矛盾正是这些社会要素在社会中不同次序的体现.就此纵观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要有三次表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所表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关联在于主动选择这一行为本身,其差异体现为源于世界历史中"人类社会"因素的递增现象.在此情况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应该整合各种关系,尤其是树立社会发展的渐进意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自我     
1哲学研究存在。无论是相对于物质世界还是相对于生物界,人类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区别物质世界的人类,她则是能够领悟自己存在的存在和以不断深化的现象来规定其他存在的存在;作为区别生物界的人类,她则是能够设计自己存在的存在和发展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领悟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的存在、设计自己的存在和规定其他存在则是人类的本质特征。领悟自己的存在绝不是指整个人类的存在。因为从来都没有过也永远不会产生集中一切人的意识的类型的意识,这无非是把人类想象为一个具有意识功能的有机体,这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凡夫俗…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探索中,在对德国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中,始终将意识形态问题的唯物主义究诘作为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他们执守“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根本思想原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界说意识形态的反应机制和社会功能;从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体互生成、互规定的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主体性机制和阶级属性;从社会意识的存在样式及其知、行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认识特征和实践性品格。由此,构建了解释意识形态现象的三大向度与九个视角,阐明了理解意识形态的思想原理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阶段上人们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是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和审美结构在内的四维立体系统。作为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理性积淀物,它属于民族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和维系起着重要的定势作用。要探讨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问题,就不能不探讨民族思维模式现代化的问题,本文仅就科技发展与思维模式现代化的关系谈点认识。 一、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思维模式变革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古代人类的采集、狩猎活动,以及后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停留在与自然之间的实体交换水平上。社会低水平的生产实践和萌发中的科学文化,对人类认识的精度要求不高。从思维的内部机制来看,由于主客体分化水平非常有限,个体意识又完全被包含在不发达的群体意识之中,并为各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因素所缠绕,所以,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世界的模糊图景。  相似文献   

19.
张彤 《学术交流》2015,(2):31-36
20世纪哲学观下移,现代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生活世界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三个世界井然有序分化的背景,同时也为这三个世界重新统合起来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这种哲学新范式,生活世界里储存着前人所做的解释的努力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知识。生活世界是人们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往的整体性的知识背景,而且还是人们共享与认可的各种观念和价值预设的基础。当交往行为取得成功时,人们之间达成的共识就会反馈到生活世界的基地之中,并且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到生活世界的库存之中,而一旦人们之间发生分歧、争议和误解,生活世界就成为了防止发生分裂的具有共享意义的防护堤。生活世界从根基上支撑了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则为生活世界提供生机活力与不尽的主题,生活世界的大坝防止了行为冲突的爆发与意义的分裂。而且,生活世界还是从更大范围内建构起批判性的社会理论的丰裕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20.
感性与审美的关系,在当代文化和文化活动的审美化景观中,不断引发出一系列新的话题。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思辨性命题,“真实感性”必须从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的主体性根据方面来加以领悟。它是对人在现实关系中的压抑性满足的冲破与挣脱,充分强化人的主动创造性和批判性,重新整合了人类审美文化领域中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性。当代审美文化领域中的感性主义泛滥,其消解性危机可以在“真实感性”的命题中得到批判性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