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环境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构建这一和谐环境的具体途径;在新形势下,应以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在新形势下,应注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研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袁传志 《理论界》2022,(8):38-45
“太极”和“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周敦颐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却存在复杂性。总的来看,“太极”和“诚”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层维度,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分别来看,“太极”既具有宇宙生成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万物本体的特征。而“诚”作为本体既生成于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又挺立为与人相关的道德与价值本体。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太极”是本然世界的“万物”之本体,“诚”是意义世界的“万事”之本体。此两种进路之间的统一和区分,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从宇宙论中开出本体论的开创性,这亦是周敦颐“太极”“诚”思想被确立为理学开山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6,(3):157-161
万物起源在何处?《周易》《奥义书》《圣经》这几部古老的经典告诉人们,当人类祖先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思考交出了答案:希伯来人的先贤以万能之神交出了答卷,印度人的先贤以宇宙精神大梵交出了答卷,中华先贤则以一个分裂而变的太极交出了答案。太极解答了形上形下两个层面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宇宙起点问题,演化的方式问题,演化的落脚点、原动力与恒动力、奇数与偶数、时间与空间、生息转换等问题。用人而不是用神来说话,这是太极产生的基础。崇尚人的智慧而不等待神的恩赐,是中华先贤与其他民族先贤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5.
曹端认为朱熹的学理体系对太极动静的内涵没有很好把握,从而产生了“自相龃龉”的说法。其《辩戾》在继承朱子太极学说的基础上,从自身真实的生命与智慧出发,提出了独到的理解与创见。他对朱子“太极”的阐发,不仅深入了学术层次,也体现出明初理学发展的问题意识及理论特色;不但是宋儒疑经思潮的继承和理学诠释学理论的大综合,也将时代背景融入到学术研究之中,成为中国古代诠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7.
吴立群 《船山学刊》2008,(2):137-139
《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中的精髓“太极之圆”为民族艺术提供了可借鉴的辩证美学思想,对民族声乐的理论与实践均有较为深刻的启示意义.民族声乐需要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汲取养料,从而使自身实现更为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极”一词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只出现过一次,但对它的理解却涉及到如何评价刘勰的世界观和文学理论的问题。现在各家对它的解释并不相同,这就有辨析的必要。当前对“太极”最流行的解释是沿用汉儒的“元气”说。刘歆《钟历书》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郑玄注《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云:“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虞翻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郑玄又引《星经》曰:“太一,主气之神。”可见汉儒是训太极为元气的。现在不少同志都是据此而引申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如周振甫同志释为“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见《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页);陆侃如、牟世金同志说是“指天地混沌的时候”(见《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出版上册第5页);郭(扌晋)稀同志干脆译为“远古”(《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甘肃  相似文献   

12.
《横渠易学》是宋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易学史上居一定地位,且对理学史的奠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极是《横渠易说》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概念,是横渠易学本体论的基础。通过诠释横渠太极易象,指出张载是要以此阐明太虚“合两”之性。对此张载重点阐发了“一”与“两”之间的关系,说明由“合两”之性致使阴阳二气呈现至高的和谐——“太和”。太虚之性贯通于太虚与万物之间,且不离乎气而单独存在。横渠对太极与太虚“合两”之性做了创造性的结合,其易学本体论成为宋易中独特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文字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德"、"道"、"心"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心雕龙》中《征圣》、《宗经》等篇得出:《原道》之"文德"通于"文道",都是指"文"本身的存在样式与生成方式,以至微至妙之变化为基本特征;"文"与"道"、"德"须臾难分,"文"外别无"道","文"外亦无"德"。同时神以通明、圣以化用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充实了刘勰自己开篇标举的"文德"论的内涵,进而使得"象"与"心"走向文论体系的前沿。  相似文献   

14.
张丽 《贵州社会科学》2010,242(2):115-117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程强 《天府新论》2012,(1):25-30
韩愈、李翱为宋学的开创者树立了一个学术风向标.宋学作为经学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在隋唐经学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宋学开创初期的基本面貌,也决定了周敦颐太极说的学术渊源及基本内容.隋唐经学不加选择地兼收了汉人太极元气说与王弼太极虚无说,而李翱的复性说又使宋儒太极说具有新的内容.宋学开创者的太极说几乎皆同时兼具这三方面内容,周敦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易经》是我国最早体现“变易”观念的一部书。它从占筮的前提、符号系统的表征、六十四卦的组成,以及卦辞爻辞的预测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变易”的基本倾向,是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滥觞,闪现出我们先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22,(12):77-82
深受易学“汉儒象数”和“魏世义理”双重影响的刘勰,论文叙笔,剖情析采,藉“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而“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文心多“象”,雕龙有“数”,《文心雕龙》的象数言说,神用象通,数逢其极,其“圆照之象”和“大易之数”既肇自太极又复归太极,经由“以数明象”“以象运数”“共相弥纶”的言说路径及方法,熔铸成刘勰文论的“象数体别”“象数情辞”和“象数太极”,从而为后刘勰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提供了话语范式和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是"男权"和"女权"的统一。衡量一个社会或评判一种学说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考察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的实现程度如何。生产力的发展是女性人文关怀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激进的女权主义不利于女性人文关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4,(1)
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牟世金是主要的核心人物和真正的功臣。他能够在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中起这么大的作用,又是和他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成就紧密相关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牟世金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他的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三部主要著作中:《文心雕龙译注》、《刘勰年谱汇考》、《文心雕龙研究》。他对刘勰生平家世的研究、《文心雕龙》文本的研究、《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研究,都有相当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他不愧是"龙学"发展的一位卓越的功臣,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当忘记牟世金的功绩,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相似文献   

20.
<正> 《大同书》自问世起,无疑已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近代乌托邦思想集大成之著作.其中令人五色神迷的庞杂思想内容,使以后的史学家们在这如汪洋一片的思想之海中彷徨而经常处于褒贬不一和莫衷一是的两难境地.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梁启超就评价《大同书》中的思想:“与今世所谓世界主义、社会主义者,多合符契,而陈义之高且过之.”《大同书》中那呼唤如朝日喷涌而出的新世界的磅礴锐气,其幻想的闪电,确曾划破了旧思想界的沉沉夜空,而也就在这思想的闪电中,亦透露出康有为对旧有观念的绵绵哀思.《大同书》具有无畏的幻想和清醒的现实观相融合的特色,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是较难把握住其中思想内在逻辑发展的主线的.在研究《大同书》时,如果我们摆脱对《大同书》表层语义的诠释,而窥探其内在的深层结构,我们就会发现:《大同书》除了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