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九个挑战性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过程,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异端论"、"唯意志主义论"、"民粹主义论"、"极权主义论"、"实用主义论"、"变相资本主义论"、"新权威主义论"、"新保守主义论"、"中国式联邦主义论"、"民族主义论"等九种具有挑战性的观点.本文对这些观点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
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本质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从生物化心理学出发,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就是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是一种与传统哲学截然不同的研究哲学的方式,它认为理论的重要性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的内涵之中,努力发展一种强调人类行为的新哲学.这样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古典实用主义的三位思想家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的理论尽管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兴趣,但是他们在实用主义的基本问题上表现出了共同的实践哲学倾向:首先,"实用主义"一词不仅来源于"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把"实践"纳入到人的现实生活领域;其次,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具有了生存论意义;第三,实用主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成为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古典实用主义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哲学成为生活中的积极力量,强调用实践智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生存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4.
孙文君 《理论界》2009,(9):32-33
宗教观是关于宗教的根源、本质、功能及其生成、嬗变、消亡之内在逻辑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宗教观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宗教问题的探究、审视与批判诉诸物质生活实践,从而在本体论维度颠覆了以往宗教理论的观念论立场,开启了宗教研究的新视界,引发了近代宗教批判运动历史性转向和框架性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探究宗教的本质不仅要研究生活的结构关系,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并揭示生活主体的现实本质,通过探究人的本质进而揭示宗教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宗教批判问题乃至全部问题,其实质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与改变事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意义问题是二十世纪语言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在“意义”研究方面,至少提出了五种著名的理论: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和语义论。情境语义学也把意义问题作为自身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研究,情境语义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关系理论。这种新的意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语言哲学的意义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意义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梳理共和国现有传统系谱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社会主义模型.与甘阳的"三统论"不同,本文的"新三统论"包括:古典性传统、现代性传统、共和国传统,文章依次描述了各传统的观念系谱、基本精神和硬核并对新三统关系做了辨析.提出了建设德(性)法(权)美(雅)社会主义的构想,其主要任务有古典道德传统的现代转换、现代理法传统的当代新生、共和国传统的充实与开新.  相似文献   

7.
颜中军 《学术界》2012,(3):78-84,284
长期以来,逻辑知识被赋予一种特殊的认识论地位,把它视为先验有效、不证自明的真理。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逻辑绝对主义"。哈克继承了蒯因、普特南、皮尔士等人的思想,主张更加彻底的实用主义逻辑观,严厉批判各种逻辑绝对主义,为逻辑可错论和可修正论扫除了认识论障碍。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43-149
民法学界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是否存在民法问题已争论百年,期间形成了否定论与肯定论两大阵营。否定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平等、自由、权利等民法基本观念,缺乏民事基础理论支撑,中国的民法起源于清末变法。肯定论认为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刑律中的《户律》就是民法。两派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亦存在不足。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双方对民法的理解不同。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民法界定为"调解私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则中国传统社会会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同样的逻辑,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8):200-208
国际航空安保公约体系是整个国际反恐怖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价值维度,经验实用主义是国际航空安保公约乃至国际反恐怖主义公约的哲学基础,新社会防卫论是其刑事政策背景;于制度维度,公约于立法、执法及条文制度层面也有密切关系;于规范维度,"经验实用主义刑法观"缺乏规范体系内在逻辑的周延性。以国际航空安保公约为基点,比较分析大陆和英美刑法理论,建构"预防性刑事法"之规范体系,既有利于我国民航安保领域反恐怖主义在立法与司法上有效开展,又有利于国际航空安保公约深度融入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随着实用主义的复兴和新实用主义的产生,杜威哲学的当代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作者拉里·希克曼(Larry A.Hickman)教授是国际上最为知名的杜威研究专家之一,他从在哲学史中追踪杜威的影响、古典实用主义文本中的解释学的完整性、对被应用到动态系统理论的杜威技术哲学的前溯、杜威哲学与逻辑教学改革的关系等维度探讨了杜威哲学的当代意义,本文还从杜威哲学对当代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启示等角度,讨论了杜威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持续的相关性论题。  相似文献   

11.
由皮尔斯开创的实用主义具有悠久的传播研究的历史传统,不过,实用主义的传播观念在现实中表现为交流的形式。皮尔斯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交流思想表现为三方面:其一,科学方法的认知论。它是研究我们在交流中如何认知事物本质的方法;其二,实用主义及其观念论。它研究我们在交流中如何拥有清楚的观念,自我如何通过交流达到社群经验的共享;其三,符号学思想。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拉斯韦尔不同的交流模式。在当代传播学遭遇理论困境的局面下,或许我们可以从皮尔斯的交流思想与交流模式中获取新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2.
“马恩差异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嫱嫱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205-208,F0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对他们思想的歪曲始终不断,由此形成了各种关于马恩关系问题的观点,其中包括"马恩差异论"。"马恩差异论"起初是由怀疑、敌视、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引起,此后,在西方,随着"马克思学"的兴起,"马恩一致论"开始转向"马恩差异论"。国内坚持"马恩差异论"的学者不多,大部分还是坚持"马恩一致论"。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阅历和气质、志趣和特长、思维方式和研究的侧重面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性则是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方面,他们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应当在坚持差异基础上的一致,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完全否定恩格斯的历史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对布伯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伯引进一种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的现代性理论,区分现代性的"我-它"关系维度与"我-你"关系维度、现代性的行动层级与观念层级、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以此反观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第一,"我-它"关系维度的过度发展,遮蔽了"我-你"对话关系的维度;第二,现代性的独白维度占据上风,遮蔽了现代性的对话维度的可能性发展;第三,人们只在观念层级上讨论现代性,忽视了现代性的行动层级.  相似文献   

14.
詹姆士将实用主义哲学原则运用于现实道德生活,初步建构了实用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彻底经验主义哲学形态的伦理学后果就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价值真理论",此一"价值真理论"构成了詹姆士实用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它表现为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交织,并体现在詹姆士的宗教思想中.  相似文献   

15.
在批判不可知的物自身概念的基础上,皮尔士发展了一种精致的符合论真理观.他通过引入探究-信念、科学的方法和共同体等要素,将真理界定为科学探究共同体的共识.皮尔士的真理观属于一元论、绝对论和严格的符合论,其哲学的性格因而迥异于詹姆斯和杜威等实用主义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王鲁宁  李海青 《理论界》2012,(12):56-61
西方伦理学者关于德福一致的观点可以划分为内在一致论和外在相关论两种,"个人美德与物质幸福统一"之类观点属于内在一致论,而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之类观点则应当属于外在一致论。把德性列为幸福的重要内容,将德性直接等同于幸福本身,这类观点可以简称为"内在同一论"或"直接统一论";外在相关论一般都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可以简称为关于美德与幸福统一观念中的"工具论"、"条件论"。无论是"直接统一论"或者说是"条件论"及其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经典性命题,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甚至说相当的合理性成分,并且对后来直至现代幸福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主要由于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致使它们在总体上都还存在着一定和明显的偏颇、缺陷或者说是硬伤,有必要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幸福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西方伦理学德福一致观念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针对笛卡尔式的基础主义,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思想,认为并不存在享有认知特权的基础信念,所有信念都是可错的.尽管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反基础主义者,但他仍然持有温和基础主义的观点,并对基础信念(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信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道德责任是一个关键概念。人们通常认为,道德责任依赖于自由:只有人是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才负有道德责任。但是,从决定论的观点看,人不是自由的。这样便产生一个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自由(以及道德责任)与决定论是不是相容的?一些哲学家主张自由与决定论是相容的,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后者的观点通常被称为"自由论"。自由论为"不相容论"提供了经典论证,并且深入地探讨了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但是分析和批评表明,自由论的观点和论证存在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界,出现了"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思潮的理论贡献者力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经济(史)学的叙事和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与方法,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就是该思潮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布伦纳为此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他所提出的"社会财产关系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由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以不同社会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为划分依据)所构成的宏观结构的变化。因此,分析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它们分别包括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同一阶级内部的"竞争关系")就成了他研究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原则,并由此在美国学界引发了著名的"布伦纳之争"。  相似文献   

20.
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核心构建了道义论的道德哲学体系,认为对于道德情境的判断完全是经过理性的推理产生的。但是格林以自身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基础,认为人们在面对"切身"和"非切身"两种不同的道德情景时会相应做出符合道义论和结果论不同的判断,从而对康德的道义论观点进行了反驳。但是朱菁列举了在"非切身"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道义论的判断从而表明格林对康德的反驳是不全面的。本文认为无论是格林对康德的反驳还是朱菁对格林的批判都是存在问题的,格林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并没有对康德的道义论构成威胁,而朱菁对格林观点的批判实际上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