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世界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世界中心-边缘结构,而在这种结构中,存在着中心国对技术创新成就的垄断问题。由于中心国在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总能汇聚起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从而总是处在技术创新的前列。出于在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心国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而实现创新垄断。边缘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后,中心国在创新垄断的前提下也以技术援助的名义对边缘国转让一些落后技术,并在这种技术转让中实现理论特别是价值观的输送。然而,边缘国在此过程中往往是无奈地接受,并无条件地向中心国奉献自己的智识与技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边缘国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向中心国奉献其知识与技术,目的是希望得到中心国的承认和肯定。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的共生共在的主题被突出,而中心国的创新垄断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在造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拉美经委会的一系列政策失败,致使普雷维什及其拉美经委会受到各方批判,甚至导致了拉美经委会衰落的后果。但是,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却因为“依附论”的兴起而得到了扩散。事实上,依附论是把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作为一个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加以应用的,是直接地用它来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化所造成的大量边缘国问题的。同时,依附论没有在普雷维什那里驻足,而是把普雷维什用以解释国际关系结构的中心—边缘思想用于对一国内部的考察,认为中心—边缘结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结构,是由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因而,依附论认为,对于边缘国来说,要想获得发展,就不仅要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中心—边缘结构,也同时需要认识到其国内的中心—边缘结构,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去寻求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 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 ,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 ,又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方面尤以中、日两国最为明显。本文从西学在两国的传播渠道、传播的内容、统治者对之的态度、知识分子对之的态度、不同的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第一次东西文化大碰撞在两国的不同结局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认为 ,从 16世纪末开始 ,两国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两个多世纪以后两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张飞岸 《江汉论坛》2007,(11):11-13
十月革命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摆脱自身依附地位,改变束缚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的一种反抗方式.正因为如此,判断它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决于它是否对束缚边缘国家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造成了冲击,它是否帮助边缘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是否对中心国家的资本强势实现了遏制.我们可以预言,只要人类世界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还存在着资本与劳工、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分化和对立,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世界体系边缘国家的现代化价值就还会显示出其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西欧资本主义"中心"对"边缘"地区的殖民主义摧残,使亚非拉广大地区的人民丧失了自身独立发展的机会,西方的扩张阻碍以至扭曲了第三世界边缘地区的社会进化过程.边缘地区各社会在殖民主义进程中不仅丧失了传统的经济体系和手工业基础,还被迫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从而产生出传统与现代化"二元主义"和"社会发展断层"等典型问题.经济单一化和贫困化与社会功能紊乱就像一颗毒瘤,长期折磨着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在新殖民主义的国际秩序下进一步恶化了.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台湾重要的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意味着台湾批判的知识分子寻找到一种介入当代现实的论述方式。在从"后现代左翼"到"民主左翼"的文化研究转型过程中,《岛屿边缘》和《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陈映真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是构成陈映真小说写作模式或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在陈映真小说中,对立中的男女双方定位不同。男性常常扮演着一种理性的社会角色,女性扮演的则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角色。她们善良、真诚、忍耐但有依赖性。作者对有独立倾向的女性不怎样喜欢。如此,女性永远受动于男性话语的支配,变成了男性世界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8.
论非农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卢福营一所谓边缘群体是指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从农业和农村中分离出来却未能完成非农化和城市化,即未被非农部门和城市完全接纳而处于两种社会角色边缘的人员的综合体。它是一种由于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是非农民又是非工人的各种...  相似文献   

9.
美欧无视中国市场化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或继续将我国定性为"非市场经济国",或通过立法将我视为"市场经济转型国".何为非市场经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依据是什么,欧美从中能讨到什么好处,中国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等,本文则就上述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重视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与汉族有明显差异的少数民族国家法信仰的培育,将对建设法治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滞后,血缘和地缘关系造就的保守封闭,朴素伦理观念长期形成的厌诉心理,宗教信仰导致的向善心理和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部分地区习惯法处...  相似文献   

11.
“边缘人”和“零余者”的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殷都学刊》2005,(3):94-96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和“边缘人”形象,他们实际上是“五四”时期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群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传统文化的血脉、国家落后挨打的现实、异域文化的诱惑冲击交织着生命情感的痛苦,谱写出了这些“边缘人”和“零余者”的命运悲歌。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视阈下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肩负着批判和创新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体化为特定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归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改革的监督者、政治民主的推动者、精神文明的守护者、公共话语的建设者. "仰望星空"和"脚踏大地"是人文知识分子社会角色未来重塑的两个支点.前者旨在参与全球文化对话.后者旨在回归中国文化土壤,二者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市场和国家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功能被归结为"劳动力商品化"功能和"去劳动力商品化"功能;通过观察欧洲成熟市场国家、东欧市场转型国家以及中国的市场和国家各自"劳动力商品化"角色功能和"去劳动力商品化"角色功能是如何影响劳动力寿命的,本研究验证了劳动力寿命的市场化假设、国家福利假设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假设,并同时发现了作用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劳动力寿命的补偿性延长和激励性延长的区分。市场转型实践中市场和国家分别扮演的"劳动力商品化"功能和"去劳动力商品化"功能缺一不可;国家力量的退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市场的前进,国家力量在劳动力去商品化福利供给上的加强,是促进市场转型和市场发育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伍小涛 《人文杂志》2007,2(4):173-177
抗战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由于依附权势的习性和整个社会处于无思想的真空状态及作为边缘人的特质,走上了汉奸这条不归之路。知识分子走上汉奸之路不仅有文化方面的原因,而且是特定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台湾社会情况十分复杂,日本殖民统治进入最后的疯狂时期,而祖国大陆的抗日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复杂的环境中,作为精英阶层的台湾知识分子也在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选择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其不同的活动情况划分抗战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类型并总结出他们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引导台湾社会意识流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外国在专属经济区的科研活动是沿海国的重大关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外国科研活动享有同意权、参与权、监督权、对研究资料及成果的取得权等.中国应根据这些制度,完善立法和执法举措,管辖外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科研活动包括测量活动.  相似文献   

17.
大型国企是单位体制变迁的载体,其成员从职工角色向市民角色转变中城市归属感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单位制改革与市场化转型双重作用下单位依附所发生的变化。而单位制变迁具有地域差异,在东北"一城一企"区域特性下,单位依附并非一个模糊而统一的概念,其对城市归属感的作用更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探讨。以单位依附为核心概念,将其分为身份地位依附、经济稳定依附、生活福利依附、政治晋升依附以及社会资本依附,试图从角色认同、社会交换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单位依附对国企成员不同角色下城市归属感的作用及差异。  相似文献   

18.
第二人称视角狭窄 ,在叙事文本中仍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实质是依附于第一、第三人称的“他者”。根据“你”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他者”又分为“在场”、“缺席”、“本我”三种形式。但第二人称是最具现代意义的人称 ,有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和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胡鞍钢<2020年的中国: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一书的评论,胡鞍钢对中国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进行预测已有二十余年的经验.作为一个为打破不同学科间固有的严格界限、倡导综合研究而不懈努力的学者,胡鞍钢的研究兴趣已扩展到包括人口、生态、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反腐败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过去20余年中,胡鞍钢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积极参与,反映了公共知识分子及智库机构在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变得愈发重要.作为"中国乐观论"和"例外论"的主要倡导者,胡鞍钢帮助我们增进对于这个发展变化迅速的国家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和长久挑战的理解及认识.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亚太地区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世纪.亚太地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东亚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发展的观点看,亚太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南亚,这就意味着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将扩展至整个"季风亚洲",中国处在不断扩展的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而且中国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中心,这种双重中心地位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国.同时,中国又是沟通亚太地区的桥梁国、黏合亚太地区的联系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俄罗斯、日本、印度,都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甚至美国也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战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