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庄子·秋水》是我国第一篇探讨先秦学术问题的篇章,而明确谈到兵家流派分野的则是 《吕氏春秋·不二篇》。有的学者根据兵书内容与诸子百家联系的多寡,而把兵家流派划分为儒兵家、道兵 家、法兵家、墨兵家、杂兵家、纵横兵家等。这个划分不够科学。兵家是思想非常开放的一个学派,它与 杂家一样,几乎没有学术门户的偏见。学术渊源或师承以及学术主张应该是划分诸子学派内部流派的主要 依据,儒家、墨家的内部流派就是依据师承与思想主张的不同来划分的。既然兵家也有师承,那么不同的 师承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内部流派,不同的内部流派有不同的思想观点。考察先秦兵家,基本上可以分为 齐、魏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学派     
在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家学派林林总总,点缀着学术星河,在真理的探索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试就教育学派的涵义、作用、特点、成因等几个方面作某些探讨。一、教育学派的涵义教育学派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在解释教育学派的涵义之前,有必要弄清“学派”的涵义。陈文林、邹甲申主编的《自然辩证法词典》对学派的界定是:一门学问中由于学术师承不同,由学术观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批科学家所形成的派别。科学上不同学派的争论,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汉语词典》的界定是:谓讲学者各承师说,自成之派别。《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3.
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设立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并在与海外学者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学理念。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及其学术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寻该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应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前清代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浙东学派、颜李学派和考据学派等学术文化派别。这些学术文化派别相互吸收继承、批判否定,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些学术文化派别的代表人物也是有名的大教育家,他们不但有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而且也通过创办书院等方式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清代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佛学复兴"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承载者是以"新学家"为主体的知识阶层,不过,这些知识精英对各派佛学义理的选择,却又各有其不尽相同的倾向和侧重,导致这种学派分野的重要原因应在于他们早期所受到今、古文或宋学之传统儒家经师的方法训练,而形塑的相异的方法论与价值取向,若章太炎宗古文经学,康有为、谭嗣同则归属于今文经学,稍后的"第一代新儒家"马一浮、熊十力们则属宋学派,这决定了他们对于佛学不同派别义理的抉择。他们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抱持着从佛学中探寻真理和知识的历史使命感,因此也避免了传统宗派佛教的种种制度化之思想桎梏,在一定意义上,近代佛学学派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学派形态的归复。  相似文献   

6.
鲁迅研究与我的使命——王富仁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仁兄 ,今天想请你聊一聊你的学术师承、治学道路与经验以及你的学术成果等问题。●关于学术师承 ,我们这一代人很难说。在古代有很严格的学派 ,学派的师承关系 ,无论在研究对象上 ,还是在方法论上 ,都是很清楚的。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 ,特别是到了我的身上 ,这个东西就冲淡了。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 194 9年以后 ,学术思想、社会思想的转换 ,对我们这代人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就使我们在搞学问、在关注文学的时候 ,并没有一个师承关系。另外 ,我们成长的时期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因此 ,我们从整体上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 ,但能够结束“文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派分,与道统论渊源甚深。晚近学人尤好以学派讲学术,并且奠定了学术史叙述的基本框架。而判定流派的标准,包括宗师、学说、方法、师承与传人的谱系化、流变以及地缘关系等,大抵是他人或后人的指认。循此探寻学术发展变化的渊源脉络,容易倒述历史。深入门户,超越学派,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和趋向。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中看,现实主义无疑都一直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派别.由于当代外部其他派别的批判及其内部一些成员的"背叛",这个学派对于自己的"范式"基本要点究竟是什么产生了新的争论.这应当是进一步澄清这个长期主导国际政治理论界、但是其主要内容又从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界说的学派的机会.本文希望在界定现实主义理论范式上综合各家之说,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诸子各学派除了自我生成外,其体系的核心理论以及现实运用、实践性源头的论证等,还依赖庄子、荀子、吕不韦、刘安、司马谈、刘歆、班固等所构建,这是诸子学派的他者生成。使得诸子社会治理之学的主旨,有了哲学的理论形态。由此可知,古代学术的子学经验与学术愿景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对九流十家的概括是能够创建学派乃至建立学科的;其二,子学中心话语与多重话语两大形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设立提供了机遇;其三,"诸子出于王官说"建立起古代以实践探求学术渊源的传统。胡适以"征验"之法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是以西方所谓纯哲学的观念来看待诸子之学的;而诸子之学本是社会治理之学,自然与王官政治有着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这组概念中,"浙学"最早出现,但最迟为当代人所认知。"浙学"概念的嬗变,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宋代浙学,二是明代浙学。今日的"浙学",应理解为广义的浙江地区的学术文化,或浙江特色的学术传统。清以后,才开始出现以"浙东"为地域核心的学术术语。最早以"浙东"为地域核心的术语是"浙东学派"。接着是"浙东史学"与"浙东学术",均是18世纪的章学诚首先使用的。"学派"就是"学脉",强调的是学术发展的一脉相传性,而不是现代门户意义上的派别。必须从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二分角度,讨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诸问题。它应是一个认知意义上的谱系建构问题,建构是记忆的重新组合,组合的标准与方式,是由建构者当下的语境与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去世以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内部很快起了分化;他所整理的儒家经籍,也跟着出现了不同传本。到战国中、晚期,以孟轲、荀况为代表,儒家学派事实上已分成两派。探讨从孔子到孟荀的儒家派别及其经籍传授的过程,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变迁,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题之一。我在这里仅作扼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王晓龙  宋乾 《河北学刊》2007,27(6):103-107
宋代理学家面对社会历史的变革与其他学术派别的挑战,在认真总结各家之长,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注重通过教育讲学传播自身学派的思想。理学大儒们在传播中选取一些重点内容来突出学派特点,并便于学者领悟理学宗旨。这其中主要包括理学继孔孟绝学的道统论、以"天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论、以"四书"治经的为学次序论、以"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论等。这些传播内容的反复宣讲,达到了抬高理学学术地位、扩大其教育传播范围的目的,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童岳敏 《兰州学刊》2009,(4):195-199
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儒学复兴,致力于文章的经世致用。《春秋》学派则摒弃章句之学,主张学以致用。就文化导向而言,两者皆有相同的批判精神。文章从群体构成及学术思想等角度来探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早期古文家的崇儒重教就为《春秋》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学术契机,而《春秋》学派经陆质发扬光大后,其致治之学又深深地影响到中晚唐古文家的学术风格及其古文创作。  相似文献   

14.
宋代理学家面对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其它学术派别的挑战,在认真总结各家之长,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注重通过教育讲学传播自身学派的思想.理学大儒们在传播中选取一些重点信息来突出学派特点,并便于学者领悟理学宗旨.这其中主要包括:理学继孔孟绝学的道统论、以"天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论、以"四书"治经的为学次序论、以"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论等.这些传播信息的反复宣讲,达到了抬高理学学术地位、扩大其教育传播范围的目的,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形式美学是美学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先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中华审美意识和美学的渊薮。儒道两家作为先秦时代乃至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学术派别,它们的形式思想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的形式思想理论都具有基奠性的意义,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形式美学思想的重要开端。展现中国形式美学思想的早期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形式美学的整体思想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玲 《云梦学刊》2012,33(3):155-157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持续时间最久、成果最丰、影响最大的学术派别非法兰克福学派莫属。国内最早介绍此学派的是徐崇温,他于1980年出版了专著《法兰克福学派述评》,此后三十多年间,关于此学派的研究一直不曾中断。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7.
李军 《东岳论丛》2007,28(3):110-11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保守主义派别,主要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邓实、黄节、刘师培、章炳麟等人组成的国粹派;本位文化派与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在现代哲学思潮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它的产生标志着在早期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之后,对中国文化今后走向的一次较为冷静思考的结果,代表着保守主义思潮的最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各自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一 从现在向古代追溯,中国人对孔子的评价大致经历过六个时期。董仲舒之前,是平等差胜期。 所谓平等,即儒学尚未独尊,孔子与其他九流十家代表人物基本处于平等地位。所谓差胜。意思是略胜一筹。由于孔子四处游走,专向执政者推销学术,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七,籍贯遍布当时华夏大陆的大部分国家,又到处宣扬老师学说,所以名声上占很大便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