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流传于湘西苗族人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开始变得愈发不可估量。其在表演形式、基本动作、步伐、鼓点节奏和打法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苗族鼓舞在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正从生活逐渐走上舞台。  相似文献   

2.
<正>湘西苗族人民生活中保留着许多崇拜祖先的风俗,这些风俗对研究湘西苗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就湘西苗民的“阿普苟尤”、“奶滚妈苟”的风俗略述如后,以引起研究湘西苗族的专家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民族服饰是各区域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湘西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服饰中所表达的审美文化以及民族艺术中所传承的美的思想,这有助于民族地区艺术发展,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湘西,了解湘西苗族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现已被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文章对苗族鼓舞的神韵、表现形式及音乐特色作了详细的分析阐释,通过回顾苗族鼓舞发展历程,指出苗族鼓舞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走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湘西傩堂戏源于中原汉族的傩堂戏,曾经历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历程。流入湘西后,受到当地土家族、苗族民间习俗和民族艺术的熏陶及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流变并打上“湘西”的烙印,其民俗性、宗教性独具特色,是湘西旅游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被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地区在清代中后期被纳入王朝国家的行政版图后,随着地方治理的深入,湘西苗族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跳鼓脏”与“椎牛”祭祖仪式,继之以对家先的“墓祭”。仪式的取舍反映的是湘西苗族人为满足生活需要对神圣权能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湘西苗族人对于家先信仰的价值进行了重述。王朝国家推行的神明信仰是包含了神明的神圣权能与价值的结构性网络,民众通过对神明价值的再表述以及将仪式与地方传统结合的方式,将本地传统编织进结构性网络,并保持了地方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栗那”是湘西苗族一项民间传统的跳鼓体育艺术活动。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湘西苗区尤为盛行 ,深为当地苗家所喜爱。本文通过对湘西苗家“栗那”跳鼓活动的历史探源、跳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跳鼓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等诸因素的叙述 ,力求使这项古老的苗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人所知 ,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湘黔苗民乾嘉起义以后,清王朝征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统称之为“屯政”。举办“屯政”,不仅对清王朝镇压苗民反抗,恢复和加强对湘西苗族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整个湘西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当年在湘西举办“屯政”的具体情况若明若暗.有的著述当涉及这一问题时,甚至概念不清,内容混淆,按照某些不确切的报导  相似文献   

11.
“议榔”是苗族人民集议重大事情的会议。各地苗族对“议榔”的称谓有所不同:黔东南苗族称为“构榔”;广西融水苗族称为“埋岩会议”,湘西苗族称为“合款”;云南金平苗族称为“里社会议”。“议榔”所订的公约被称为“榔规”  相似文献   

12.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 还傩愿是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或称其为“撬弄”(似为汉语“跳傩”的音讹).它是苗巫们用汉语咒祝的主要法事之一,是苗族民间的一大文化娱乐方式.据清代湘西苗区方志记载,还傩愿短则一日,长则三日,“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尝,名曰歌钱.其曲最为鄙俚.……数厅邑中不为所愚者鲜矣”.可见其影响之大和涵盖面之宽.表面看来它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14,(12):31-31
人死后,在赶尸人一声“畜牲,快起来”的“咒语”下,尸体竟能神奇地“站立行走”。这近乎天方夜谭般的惊世奇俗,在湘西曾真实地存在了数百年。 湘西民间流传,赶尸奇俗的“身世”可上溯至远古时期。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黄帝部落对阵厮杀,尸横遍野。  相似文献   

15.
试谈融水苗族“埋岩”贺明辉苗族“埋岩”,苗语叫做“依直”,属苗族治理社会的款规。在融水、城步、靖州、绥宁一带称为埋岩,黔东南苗族叫议榔,湘西苗族称为合款,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埋岩”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  相似文献   

16.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吉首、泸溪、古丈、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活动进行过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就“跳香”活动概况、实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 “跳香”一般在秋后十月举行,个别地方在十一月举行,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由于居住地方不同,“跳香”活动又有差异。吉首、沅陵、沪溪、古丈等地的苗族的跳香,一年一度,自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举行,一寨一次,故称“十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特点走向市场化的基础上,借鉴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审美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湘西苗族服饰的款式特点,并根据当前我国及世界高端服装产业的特征和发展动态结合湘西服饰的特点以高端定做的市场进一步提出了湘西苗族服饰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芦笙是我国西南苗族等一些兄弟民族最喜爱的传统自娱乐器。除湘西外,其他地区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人人会吹。据宋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当时湖南辰、沅、清州的“蛮”也吹笙。“蛮”就是现在的苗族,辰、沅一带就是现在的湘西,可见芦笙在整个苗族地区古已有之。 现在的芦笙是由竹管和木斗组成的。竹管有六根,长短不一,每根开两孔,卞孔安  相似文献   

19.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因此,确立区域文化空间,发挥民众主体和传承人核心作用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关键.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应利用地域文化空间,进行活态传承保护;发挥苗族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传承;重视传承核心主体,疏通传承保护渠道;施行多样保护措施,促进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独具湘西苗族风格.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之后,曾震动了中外文坛,先后被译为多种外文,并有从边城走向世界之誉。为什么沈从文的许多作品,特别是《边城》会受到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能受到国内外许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作者以独特的苗族风格和个人风格,为文苑提供了别人所未曾提供的反映湘西苗族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作者怀着对湘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