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登莲  杨茜  袁玉华 《社区》2012,(4):50-50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的留守儿童都有一个“社区妈妈”,虽然不是亲妈妈却胜似亲妈妈。40岁的罗登莲既是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又是3个社区留守儿童的“社区妈妈”。2004年大山坪街道开展“社区妈妈”活动以来,罗登莲成为这一社区服务创新管理的第一批志愿者。  相似文献   

2.
凌海市凌河村小学80%学生为留守儿童,校内外孩子们生活安全倍受关注。小学特设"安全校长"及"代理妈妈",对320名留守儿童进行监护与教育。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让留守儿童安全、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铁成 《新少年》2013,(10):15-15
快为"幸福家庭"比赛鸣锣加油!瞧,这是锦州市太和区女儿河乡中心小学与乡计生协会在校园里举办的留守儿童亲子趣味运动会。由老师、"代理妈妈"和孩子们组成的"幸福家庭",通过趣味比赛体验亲情,享受天伦之乐,让留守儿童幸福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社区动态     
《社区》2010,(9)
社区倾情关爱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社区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面临着生活、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诸多困惑。为此,河南省灵宝市富士路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尽力关爱留守儿童。社区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工作人员及社区党员  相似文献   

7.
史正华  佘记其 《社区》2013,(30):25-25
“妈妈,您最近好吗?我在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得很好,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我也十分关心,您不用担心啦!…一”这是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水关路东社区“爱心港湾”青年志愿者周美君的帮助下,辖区12岁的留守儿童陈忻正在给远在日本打工、一年才见一次面的妈妈写信。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课题组"在7省(自治区)开展的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文章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留守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抗逆力在多个维度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但未对其教育期望和辍学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抗逆力同时在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对教育获得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较高的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程度,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面效应,其中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具备互补作用,前者是留守儿童学业努力、辍学意愿的保护因素,后者是教育期望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格现状,并探究社会干预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一:选取50名留守儿童和52名非留守儿童,实施艾森克人格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神经质维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其它三个维度精神质、内外倾、掩饰性差异均不显著。根据结果,编制了"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人格前测,第一组52名参加社会干预;第二组67名不参加。12个月后,对实验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43名非留守儿童施测。结果显示,实验留守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显著改善,显著低于对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湖南省"十县百村千户"调查资料,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现状。据此,提出应通过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职能,制订约束性政策等来实施家庭教育补偿机制;通过加强社区(村)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体系,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社区成长环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来实施社会教育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全面实行农村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建立家长、学校、社会间畅通的联络机制,建立乡(镇)心理咨询辅导站,全面提升初级中学寄宿制规模和管理水平等,通过学校教育的补偿性措施体系构建学校教育补偿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全永光 《社区》2008,(6):23-23
福建省建瓯市共有留守儿童1236名,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有一个和谐温馨的活动场所,与同龄人共享同一片蓝天,建瓯市专门成立了15个社区留守儿童工作站。工作站派专人负责,为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建立动态式档案和联系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同关爱、管理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做了专门性的规定,有力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在适用社区矫正的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在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应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农村社区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挥着既积极又消极的影响.农村社区欠佳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人际关系氛围及社区教育主体素质较低等因素均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周末,没有爸爸陪着踢球。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一个群体的真实生活。倪萍、崔永元、毕淑敏、邓飞倾情推荐。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区营造-儿童发展”的框架,从社区共同体视角审视乡村教育贫困问题,尝试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来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以国家级贫困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个案研究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发展、社区营造和贫困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以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满足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形塑和谐共生的乡土社会成长模式为着力点,培育村民社会创新精神和贫困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通过教育扶贫”与“扶教育之贫”的互助互益机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地方性社会福利供给有机结合,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权益维护的"三维一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有效解决我国的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并承认几个基本问题:流动儿童从本质上是流入地城市的"城里娃",而不是流出地的农村孩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表面上存在多种转换关系,但真正的可能渠道是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入城市,转换为流动儿童;我国人口流动正在经历家庭化过程,处于家庭化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更大规模的流动儿童即将出现;国际公认的儿童优先原则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等各个环节和层面都必须优先考虑儿童的需求,以此为基点考虑如何解决流动和留守儿童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