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1,(10):134-135
《不分东西》 闾丘露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出版 该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与错位,  相似文献   

2.
新推书荐     
《不分东西》闾丘露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该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  相似文献   

3.
《决策与信息》2008,(5):61-62
新书《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是杨天石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史系列之一,作者杨奎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该书利用国共双方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和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回忆录,从国民党的角度论述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从“联共”、“反共”到最后“国共”内战的历史事件,深入研究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1,(11):133-134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赵启正著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3月出版这本书基于作者丰富公共外交活动的个人经历,凝练了作者对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感悟。书中既不乏理论的深度,又有着生动的案例与实践。书中揭秘了国内外众多外交事件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事件开阔了视野。同时该书对推特以及维基解密等最新的网络外交中的传播工具和事件都广为涉猎,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5.
正群体性事件既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是什么关系?如何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陈秀梅教授的《冲突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与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以严密的逻辑分析,独特的创新视角,开阔的国际视野,流畅的语言表达解答了上述问题,读来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读这本书,使我们从深层次认清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该书在对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综合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6.
《法治政府建设理论与实务——〈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培训教程》一书于2010年8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全国第一部省级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权威解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亲任该书的顾问,对该书的编写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该书出版后在我省政府法制系统乃至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中受到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7.
新书介绍     
《百业风流》出版发行由著名作家蒋子龙作序,我刊副总编牛国锋所著,香港欧亚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百业风流》一书,汇编了作者近些年的采访文章四十多篇。该书历史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建设中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观念转变,现实地反映了他们施展才华,大胆改革,勇于进取的真实风貌,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搞好搞活企业的现实经验。该书文字活泼,有思想性,不失为有价值的案头读物。该书大32开,35万字,装帧大方,定价22.00L(含邮费),如购此书可将款寄至我社(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16号,邮编:300191)。款到即寄书。联系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咨询》2007,(6):6-6
在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本以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书——《派往明天的教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至出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30):24-25
2010上半年,本监测中心共收集整理51宗网络舆情事件。纵观这些舆情事件,它们在基本延续2009年舆情事件地域分布散、行业分布广、群体面涉及宽三大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态势上的变化。与往年相比,诸如石首事件、瓮安事件等恶性群体事件减少,但民众在对待干群关系问题中的忍耐点却在降低。在新形势下,能否及时有效地化解层出不穷的舆情事件,已经成为保证社会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蔡锦明 《管理科学文摘》2010,(36):246-246,256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了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并从高校的视角提出了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步骤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传播,谣言在众多群体性事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的特点、产生基础、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分析,进而寻找到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08,(4):6-6
如果以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来判断,近10年中最重要的事件毫无疑问就是“9·11”事件。但事实上,这10年中一个重要得多的事件是中国的崛起,以及伴随而来的美国的衰落。“9·11”是一个被过分渲染了的事件,它之所以具有现在这样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无非是因为两点,一是因为这次事件是针对美国的,二是美国对此做出的种种反应。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卫生事件引发恐慌的同时,也激发了投资者对相关医疗产品的关注.本文手工搜集事件期间上市公司的医疗产品信息披露公告,研究了投资者对与事件明确相关、模糊相关及完全不相关的三类公告的市场反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与事件明确相关和模糊相关的医疗产品公告的市场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存在异象.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存在明星分析师跟踪、事件影响轻微和不存在相关网络谣言时,投资者不会对模糊相关医疗产品信息产生过度反应.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公共卫生事件压力下,投资者的直觉系统越过理智系统直接作用,而当投资者接受到较多理性信息和事件压力较小时,理智系统能够修正直觉系统产生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4.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1,(23):17-19
检视最近的“郭美美”事件、蓬莱溢油事故等一系列热点事件,在其处理过程都或多或少地引发出信息不透明与公众知情权保障不力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件,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其典型表现就是。一旦有公共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08,(7):12-14
新年前后,辽宁、陕西、湖北等地相继发生了西丰事件、绥德事件、天门事件等;中突事件。这三起事件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公共安全危机。在媒体的“定向冲击力”之下,一些地方基层主要干部暴露出不善应对新型事件、执政观念落后、政治敏感性差等问题,执政理念、手段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明显“基层治理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有两个事件是会被载入史册的,这两个事件都跟民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与领导如何面对媒体有关:一是陕西的华南虎照事件,二是厦门PX事件。前者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公众利用自己的力量(包括通过媒体)不断揭示真相,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研究较少考虑到突发性抢购事件中公众的主观感知行为和多方博弈问题的现状,首先运用前景理论刻画了基准情境与抢购情境中公众对物品的感知价值;其次,界定了突发性抢购事件中参与主体(即公众与政府)的作用及其博弈关系,并在考虑到公众的感知价值基础上给出了博弈支付矩阵;然后,构建了抢购事件参与主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推导了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并结合抢购事件的不同演化阶段对博弈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的中国抢盐事件为例,分析了博弈关系的演化和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并考查了政府的辟谣效果和公众的心理预期价值对公众抢购行为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华 《决策》2006,(7):64-64
自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以来,全球又兴起了新一轮的毛泽东热,在这波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特里尔这本经典名著的最新版中译本。该书初次出版于1981年,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譬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危害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风险预警是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警管控体系的关键所在,而其风险预警区间的精准确定是关乎预警等级的关键问题。基于自适应最优分割模型,引入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多种函数拟合识别函数特征,构建了改进的自适应最优分割模型,定量科学划分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警区间。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了预警区间的吻合度,为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警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区间事件分析法——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间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全新的区间事件分析理论框架,将原有的区间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与事件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数量化”表示事件影响的“区间系数”,并给出了经济解释。实证研究以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A股和H股的动态“区间收益率”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新的“区间”视角分析次贷危机包含的一系列事件对中资银行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银行H股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事件影响较A股更大;工商银行H股和A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比较一致。(2)两家银行的H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均开始于新世纪集团事件,均早于A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3)贝尔斯登、标准普尔第二次降低次贷资产评级和雷曼兄弟等事件引发了次贷危机的三个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