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全面整理和分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情况,并与其他甲骨卜辞的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比较,完善甲骨卜辞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类型。  相似文献   

2.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在谈到宾语时指出: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通常用在动词的后边。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用在动词的前边,作动词的前置宾语。我们觉得,“暂拟系统”提出的“前置宾语”的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下面就来讨论一下这个系统所认可的三种前置宾语,先谈第一种,后谈二、三种。“暂拟系统”规定的第一种前置宾语是:“宾语靠介词‘把’‘连’‘对’等的帮助,用在动词前边”。例如:(1)、我们把侵略者打败了。(2)、党中央对知识分子非常关心。  相似文献   

3.
所谓“双宾语”,是指在一个谓语动词后面接连带两个宾语。这种语言结构,称为“双宾语结构”。具有双宾语结构的句子,称为“双宾语句”。古今汉语大部分双宾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一致的,表现出汉语语法的稳固性;但因古今汉语存在着质的差别,即便古今基本一致的句型也有些细微差别。更有些古今不一致的句型,还有些貌似双宾语的其他语法结构,似是而非,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辨别不  相似文献   

4.
动词不定式作为非限定动词的一种 ,在句子中位置较为灵活 ,因而要正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 ,有时必须借助于对它在句中的句法功能进行分析。总体来说 ,动词不定式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宾语补语、名词 (词组 )修饰语 (即定语 )、状语等成分。  相似文献   

5.
从修辞角度看“动宾动词 宾语”流行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零拜读邢公吨先生《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我们很受启发。邢先生的文章开篇指出:“近些年来在报纸上常常看到一种‘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句式”。该文的基本观点是文中两次用着重号所强调的“汉语的动宾动词,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而外,一律不能再带宾语”.邢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有特定意义能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主要是“关心”、“关怀”、“动员”、“出版”、“告别”、“出兵”、“出使”等几个.如果对动宾动词加宾语从“刚”和“柔”两方面看的话,邢先生的观点似乎“刚…  相似文献   

6.
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A)在语义结构平面上可以分别与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介词的宾语等发生联系。这种不同的语义联系,与A的语义内容有直接关系。据此,本文把A分为A_N和A_V两大类,并据A与被指成分间的选择限制关系,分出A的12种下位语义类型。A_N和A_V在语义类型上和被指成分在句法位置的分布上不交叉。在句法结构顺序上,两者有一定的定位性。A的语义指向受词语选择限制、词序和句型三种因素的制约。A的内部结构方式不同,其语义结构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价形容词简单谓语句的基本句型共有四种:(1)s+PAnl(共310句)(2)S+Adv+PAnl(共227句)(3)S+PAnl+C(26句)(4)s+PAnl+O(2句)。句型(1)有6种不同的结构模式,句型(2)作状语的主要是副词、带词尾的状态形容词、介宾短语等,句型(3)中作补语的主要是介宾短语,句型(4)宾语是形容词的配价补足语。  相似文献   

8.
研究殷墟甲骨文中有无被动句式的问题,要从探讨甲骨文中“若”的意义和用法开始。关于甲骨文中“若”的意义,过去主要有“顺”、“善”和“诺”三种说法,本文认为“若”应是“顺着”的意思,为动词。动词“若”有些是表主动态的,这时以神名为主语,可用“弗”否定;有些是表被动态的,这时以人名(一般是“王”)为主语,可用“不”否定。“若”和以“若”为核心的动词语,可以构成单句或分句,这时“若”可以是表主动态的,也可以是表被动态的;也可以作谓宾动词“有”、“亡”、“降”的宾语,这时“若”一定是表被动态的。殷商时代已存在“于”字式被动句。  相似文献   

9.
汉语处置句不同于Inuit语的逆动句式,处置句中"把"的宾语是基础生成的,并非由后续实意动词移位的结果,不存在宾语降级现象,故不可以被定义为逆动句.处置句同逆动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主宾语同被动呈逆向分布.处置句可被分为处置意处置句和影响意处置句,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打击意及安置意句式.处置句内部有题元角色的重要性差...  相似文献   

10.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活用为“致使性”及物动词的一种文言语法形式,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而“双宾语”是一个谓语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一种句式,属于句型结构的范畴。南开大学教材《古代汉语读本》早已打出了“为动双宾语结构”的旗号,而应用更为普遍的“使动双宾语结构”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叶建军 《云梦学刊》2007,28(5):139-141
禅宗文献《祖堂集》中感叹句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一部分感叹句格式在上古汉语中就已产生,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延续性;另一部分感叹句格式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发展性。从感叹句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祖堂集》的口语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来”在“(PP/VP)+来+VP”句式中的功能纷繁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个性的挖掘,进而不断地分裂出新的属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那些分布于不同旬法环境中的“来”,虽表现不同,但其本质上还都保留了“位移”这一核心特征,因此在属性上仍可统一处理为动词。  相似文献   

13.
朱军  戴春蕾 《学术探索》2012,(5):150-155
本文通过一个多语体小型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有标并列短语的语体适应性,发现不同语体在有标并列短语的出现频率、标记类型、并列项类型及多项式选择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得出一些具体结论:有标并列短语语体分布的优选序列为"口述体<对话体<操作体<新闻体<法规体",不同标记类型有所差别;并列项的优选序列为"数量短语/代词<形容词<异类<动词<名词",但口述体、对话体中异类词、代词更为优选;多项式优选序列为"口述体<对话体<新闻体<操作体/法规体"。本文的结论将为并列短语的自然语言识别和处理提供参考性帮助。  相似文献   

14.
郝红英 《阴山学刊》2009,22(4):121-124
探索心理训练课程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8个班379名学生施测应对方式问卷,根据前测结果选择实验班(40人)和对照班(38人)。实验班接受每周4课时,总计36课时的心理训练课程干预,对照班不予处理。干预效果采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心理训练课程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学生,效果尤其显著。心理训练课程作为一种干预方式可以广泛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陆机诗"源出于陈思",以《诗》之《国风》为基础,家国感慨寄言典重,显示出深厚的风雅特点。但入洛以后,其诗歌风尚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古语到景物,从四言到五言,诗体面貌由典重到绮靡。在体裁、声律、修辞、物情等方面,他充分表现了弘丽妍赡、翩翩藻秀的卓越才华。从陆机诗风转变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晋时期作为一代都城文化的洛阳文化的绮靡倾向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以"备战"和"战备训练"的英译为出发点,对英汉两种语言作了语义,句法和语体差异的分析,从而说明翻译的过程中应顾及到原文语义的理解,正确的句式转换,以及对等的语体的采用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语流音变造成方言词语的外部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它主要发生在常用词中,基本类型有异化、同化、儿化、类化与合音。弄清其原形式,有利于对方言词汇的掌握。本文举例讨论了简阳河西话常用词语流音变的类型、条件、过程和原因,对于研究汉语语流音变同语音、词汇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珂 《齐鲁学刊》2004,(6):77-83
古代汉诗的历史是诗体的规范与解放的对抗与和解史,形成了多种准定型诗体和定型诗体。诗体法则与诗体自由之间、定型诗体与非定型诗体之间的和解在唐代以后最为明显。唐代是汉诗的定型诗体建设的高峰时期,格律诗成为古代汉诗中最重要的诗体。但是准定型诗体甚至未定型诗体仍然存在。从唐代起,出现了一元(格律诗)主导下的多元(词、曲)并存的诗体格局。准定型诗体词和曲具有一定的文体调和作用,缓和了诗体法则与诗体自由的矛盾,打破了格律诗的诗体独裁,防止了汉诗的极端定型,同时对维护格律诗的正统地位、维护古代汉诗高度重视诗体的定型与规范的传统意义重大。尽管唐代以后出现了汉诗诗体的由定型诗体向准定型诗体转化的诗体解放趋势,但是只是适度的诗体改良,诗体的流变具有继承性,并不否认前代诗体,同一时代的诗体既有主导诗体,也有辅助诗体,这种诗体格局在清代仍然存在。这种诗体格局与文人的生态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何冬云 《学术探索》2012,(5):163-165
语言中的时间状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语法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合乎语法正确的句子,不一定是合乎交际意义的句子。为此,通过分析"有界时段"(DTP:Defined Time Period)和"无界时段"(NTP:Non-defined Time Period),从认知角度讨论二者,即时间状语与动词之间的合理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