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吣个百分点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已是今年央行第六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相似文献   

2.
1999年11月1日利息税正式开征,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存款人的利益收益,鼓励居民扩大消费和进行生产性投资,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但同时,利息税的开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效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分析和探讨。一、利息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999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多项货币政策。其中针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实施的第七次降息和存款实名制等几项政策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居民储蓄倾向大大减弱。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1—5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月均增加1120亿元,而6月份仅增加206亿元,7月份为26亿元,…  相似文献   

3.
张娅 《管理科学文摘》2011,(23):157-158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决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已走过27个年头。其间,人民银行先后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从最初的法规上升为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人民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通货膨胀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通过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梳理和把握,研究分析基层央行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对于基层央行进一步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维护辖区的金融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央行在5月18日出乎意料地重拳出击,三箭齐发,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等三项货币政策。这也是央行在今年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一次采用多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表明央行正在努力走出货币政策效果欠佳、进退维谷的怪圈。在今年,央行曾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从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6.
课题背景:金融危机爆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中央面对新情况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关键词:实体经济 关键数据: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向市场释放接近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央行公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自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就已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我国银行迅速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的市场化;2004年形成央行直接确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央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格局,同时,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筹资利率和个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虽然利率管制没有解除,但利率市场化仍悄然前行。本文简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调整客户结构。“发威”存款市场 2004年.广东省分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84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新增582亿元,新增四行占比近32%。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一方面。存款稳定、现金流充裕的行政事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客户占比逐步提升.1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客户已成为该行企业存款的主体。从2002-2004年该行累计新增企业存款329亿元.年均增幅达14.3%。另一方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6年5月以来,央行为了解决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经济过热的问题,已连续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罗列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情况,探求其背后的原因,分析它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研究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2014年,央行在工作会议上宣布,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工作基本就绪。本文将对存款保险制度做出概述,进而分析该制度对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并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存保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早些时间,央行行长曾表示,是否加息主要看5月份的数据。因此,5月份CPI一公布,市场对央行加息预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在市场多数人看来,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挤压两大资产的泡沫,加息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出来说,由于市场对加息不敏感,或在中国加息对宏观经济没有多少效果,因此加息还不如取消利息税。从居民一年期存款的收益来看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下央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操作形成了不可观察的潜在驱动力,对不同特征企业的投资产生不同的组合效应和特质效应。基于此,本文扩展Bernanke等(2005)的FAVAR,使用面板数据货币组合FAVAR模型揭示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特征企业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特征企业的组合效应和特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对特征企业具有定向调节效应。具体而言,1年期商业银行存款基准利率、支农再贷款利率对农业企业的调节效应较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SLF对民营企业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银行间债券质押式7天回购利率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SLF对小型企业的调节效果明显;M0和1年期商业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对房地产企业具有更好的调节效应;1年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和M2对信息技术企业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1年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则对制造业企业的调节效应相对更好。新常态下央行为实现定向调控目标,应基于货币政策工具对特征企业组合效应和特质效应的差异而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选择性操作。  相似文献   

13.
自1981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连年攀升,截至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1万亿元,达到217885亿元人民币。分析其增长成因,有助于促进我国资金的有效利用。本文首先提出了影响我国储蓄增长的三个因素:①租金效应;②居民收入;③实际存款利率;接着针对我国储蓄的三种因素影响分别从整体与阶段性角度进行了检验,得出收入效应与租金效应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作用明显,而利率效应始终处于不显著的地位。针对检验结果,我们提出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准备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5.
侯振威 《决策探索》2010,(19):46-47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5%,创22个月来的新高,不仅超过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而且首次超过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已连续7个月为负,负利率格局进一步形成。一时间,人们在惊呼负利率时代来临的同时,一个课题也浮出了水面,怎样才能实现财富保值,是继续存钱在银行?还是选择黄金保值?或者进入股市?还是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本文聚焦负利率时代的财富保卫战。  相似文献   

16.
涂振鹏 《经营管理者》2014,(12):110-111
本文拓展Dynan模型分别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基本都受流动性约束,在流动性约束下,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较强,而城镇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受流动性约束效果不明显,估计结果不支持流动性约束理论。另外,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实际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行为基本不产生影响,实际利率的替代效应微弱,说明央行调低存款利率抑制储蓄率过快增长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7.
<正>存款准备金监控管理是基层央行履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职能方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加强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对保障金融机构支付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存款准备金日常管理和考核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区域金融稳定和金融生态安全,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金融机构缴存款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存在漏缴、少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温源 《决策探索》2010,(20):66-66
对于一直以来市场有关加息的种种猜测,央行在10月19日晚给出答案:从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上调至2.50%,上调25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31%上调至5.56%,上调25个基点。  相似文献   

19.
张振生 《经理人》2007,(5):100-100
其他账上存款莫名丢失的储户相比,蔡中无疑是幸运的——4月4日,蔡中的16万元建行存款在被盗近1个月后,部分存款被追回。类似的账户被盗事件频繁发生,使得网上银行的安全性饱受质疑。一项由6212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9.7%的人最担心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居民储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均储蓄超万元,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截止到2005年12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41050.99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2万多亿元,居民储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统计显示:居民储蓄每增加1万亿余额的时间在缩短。2001年 8月底,全国储蓄余额才突破7万亿元,仅用4年4个月时间,储蓄余额就翻了一番。从7万亿到8万亿,9个月增加1万亿,而去年一年就增加2万亿,其中2005年1月和5月两个月,每个月净增余额达1200亿、150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