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4.
5.
汤心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5-108
"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6.
李敬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1-61
至今常说的“错别字”、“错字”是笔画间架之类的错误。“别字”则是把甲字写成乙字,这是尽人皆知的。那么“别字”这种说法产生于何时呢? 相似文献
7.
8.
9.
10.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12.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之后,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宫内划出一块地,每年由皇帝和皇后演示“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并规定不得将此地改作他用,这块地的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于是,人们推而广之,称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3.
14.
山西榆社民间舞蹈“霸王鞭”的由来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0-102
任何民间艺术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是一定区域和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反映。全国各地民间舞蹈"霸王鞭"产生缘由有多种,大多具有"英雄情结"。山西榆社民间舞蹈"霸王鞭"的由来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当地百姓用"霸王鞭"这种舞蹈形式,表达对榆社古代英雄赵王石勒的追思和感念。其审美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吸纳融合的审美价值意识。其二,表现一种对现实生活美好向往的审美追求。其三,凸显出榆社人一种自豪自信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陈占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7
如今,与时俱进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词。但是,对于这个词的由来和使用的情况,不少人至今还是不明白,或者叫不很明白。作为一种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也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取随意性的做法和说法。 相似文献
16.
荣桂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そうだ”主要表示说话者根据眼前的具体情况 ,也就是对事物外观的观察作出的主观推断。“ようだ”表示说话者在没有足够的客观根据的情况下 ,作出的主观推测。“らしい”表示说话者在有一定客观事实根据的基础上作出的极其客观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刘晓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173-175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19.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2):141-147
张载是北宋“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为规定和诠释“气”范畴,运用了“太和”“太虚”“太极”“神”“化”“道”“易”诸范畴,张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又离不开对“一”“两”范畴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一”“两”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辨析,可以真实地论定张载哲学的基本架构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拭”“揩”“抹”“擦”“搌”是一组表“擦拭”的同义词,它们历史层次不同,意义范畴也有所不同.自先秦到明代,书面文献中一直以“拭”为主,清代开始萎缩,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拭”则只保留在古语或个别成语中(“拭目以待”).而“揩”自魏晋以来,一直在缓慢发展,但从没占居主导地位.“抹”“擦”作为后起之秀,明代以来就非常活跃,至今天二者平分秋色.“搌”作为方言词没有多大变化,始终居于次要地位,文献用例甚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