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会信息学的学科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可以把现代信息科学学科群中的众多学科具体分为六个基本层次:信息哲学、一般信息理论、领域信息学、门类信息学、分支信息学、工程技术信息学.自然信息学、社会信息学、智能信息学是领域信息学中的三大并列学科.经济信息学、政治信息学、军事信息学、法律信息学、历史信息学、文艺信息学、宗教信息学、教育信息学、人本信息学;伦理信息学、道德信息学、社会交往信息学、社会价值信息学、社会管理信息学、社会模式信息学;社会环境信息学、社会行为信息学、社会发展信息学、社会遗传信息学、社会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信息学、社会语言信息学乃是社会信息学中的主要门类学科.在此之下,还可以再区分出众多的社会信息学的多级分支学科及社会工程技术信息学学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美国的社会信息学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旨在对美国社会信息科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回顾了社会信息学的定义及其在美国的研究历史,综述了美国在机构团体、会议组织、杂志期刊几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社会信息科学在美国的教学与研究现状及经费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图书馆学发展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互联网的实现,传统的相对独立的中国图书馆学不断暴露出诸多与之不相适应其发展需要的弊端。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图书馆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最终目标,用广义信息学观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学大框架,发展与创新中国图书馆学,以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中国图书馆学功能服务的实现和发展的需要,使中国图书馆学真正成为一门应用性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的观点看,不同形式、内容、范围和层次的社会传播活动一直大量和广泛地存在着,并改变着社会信息的总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最终实现社会信息环境变迁、社会信息资源配置,这是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要求.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很少关注传播的信息特征,而借鉴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拓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理论和方法,还可开辟传播与信息环境优化、复杂社会系统的信息模拟等新的研究领域.反映在传播教育中,应加强信息观念教育,以及信息科学理论和方法、社会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阶段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竞赛,要求学生掌握算法、数据结构、图论、高等数学、组合数学和离散数学等知识.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笔者讨论了如何制定具体的竞赛培训计划,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利用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类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献信息学是专门研究文献信息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前尚属于潜科学。本文阐述了创立文献信息学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及学科理论体系和文献信息学创立的认识论基础,并就如何为文献信息学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7.
信息哲学:从历史走向现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信息哲学已经成为信息学界和哲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哲学起源于具体科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并随着信息本质的不断揭示而走向现实.信息哲学由认识维、方法维和存在维三维架构而成.它是西方科学哲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信息学和哲学的双重内涵,同时正在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学的角度,阐述了学术期刊的功能,提出了信息学框架下学术期刊评价的质量观,同时构建了基于印刷型与电子型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代表基础学科、医学和工程技术这三大类的物理学类期刊、医科大学学报类期刊和机械工程类期刊进行了实证研究,由此验证了学术期刊信息学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名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女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女性从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到真正投入这一领域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学科体系、教育环境、社会氛围的诸多阻碍。作为在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女性,信息学奥赛的经历对她们认识两性差异和构建自身性别身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技术与性别的张力在她们的性别观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体而言,计算机领域仍是一个男性主导的学科领域,技术对女性的赋权与排斥同时存在。只有营造一个性别友好的环境,打破性别认知偏见,女性在技术领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信息经济学 2 0年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涉及五大研究领域 ,并指出 2 1世纪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各种社会变革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方面必须通过市场经济这个载体来实现,另一方面必须将自己的意志施加于市场经济并使其向符合自身目标的方向发生变革。20世纪下半叶以来频繁发生的伦理与制度变革,促使传统市场经济日益向生态市场经济蜕变,生态市场经济则强烈地改变现有世界,这种相互促进的变革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抗拒的趋势。无论是国内外环境还是国际义务等,都要求我国加强生态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是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基础,也不是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是由执政党性质和社会价值观以及国家政权性质决定的,其本质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发展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信息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学科综述、分析预测等方法, 对当前编辑信息学的发展趋势从因特网、数据库、光盘与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到学科理论研究与建设进行了论述,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编辑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并指出了当前我国编辑信息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根据未来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近期编辑信息学的发展战略和服务重点,认为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开发利用, 建立编辑出版信息网络和多种类型的支撑数据库, 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信息研究是当前的主要研究发展领域。论述了编辑出版信息社会化和信息市场的研究开拓是充分体现信息价值, 实现自我支持和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三维目标。笔者在奥赛辅导中,用科学的理念作指导,研究并实践了网络教学方式。本文阐述了网络教学对于信息奥赛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人格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利用网络学习中面对的困难,论述了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制度范畴,本文从分析市场经济产生的母体是社会分工说起,阐述市场经济随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式、发达形式和现代形式三个阶段。并说明我国实行的是现代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概念,它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但其又必须依存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还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结合,是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志.作为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其主要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和市场主体不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不同;分配制度不同;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不同和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目标不同.明确二者的区别,对于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争论。许多人患有比较严重的“市场经济恐惧症”,认定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因此,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来划分和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已形成固定的观念。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它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同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但由于各自的制度约束,两者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和我国的国情特征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文章从理论,实践和认识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由于机制尚不健全 ,社会上有悖市场经济规律 ,败坏市场信誉的现象频仍 ,贪渎腐败、经济生活政治化、背信违约、坑害欺骗消费者等等。面对种种现象 ,我们须深挖其社会历史根源 ,在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 ,于加强立法的同时 ,还须注重个人自律 ,强化道德理想与价值观的教育 ,以人为本 ,重申理性、自制与博爱 ,弘扬人文精神 ,使市场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