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物质基础。加强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侯远长 《中州学刊》2007,1(1):10-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观,推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牢固树立生态社会观,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下的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把环境公平建设作为切入点,以环境公平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及环境公平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下的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把环境公平建设作为切入点,以环境公平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现代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态现代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取向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来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树立良好的和谐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道德的和谐,构成了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京2008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奥运,它提出了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五千年文化相融合,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旨在以奥运促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北京奥运与和谐社会之间协调一致的内在关系,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休闲: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全 《中州学刊》2007,(1):135-138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是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休闲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补充、矫正与平衡力量,是医治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创伤的一剂良药,是现代性的解毒剂。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其中,推动科学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科学创新将充分发挥其在建立人与世界和谐关系中的作用。科学创新创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自由全面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有机体内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个体心理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动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毅 《学术探索》2012,(2):11-13
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出和谐的个体,使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和谐个体的内涵至少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这三个方面。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和谐个体的构成要素、辩证关系,并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及其学生程颢、程颐对该问题一再探索。周敦颐的诚中之乐,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之乐,程颐的循理之乐,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颜之乐的乐境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乐境,贯通了"道德境界"与"天然境界",并将天地顺化万物的德行与人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合为一体,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5.
陈光连 《兰州学刊》2007,(10):17-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既强调尊重自然价值的"制天命而用之",又强调"谨时其禁"的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有机而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选择模式,是一个由众多目标要素构成的、全面系统的有机体系。从和谐社会的内容上看,其目标要素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群体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和谐;从和谐社会的表现形式上看,其目标要素反映在两个层面:一是完善有效的社会和谐机制,二是有序稳健的社会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7.
张载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气"说,认为天人一气,天人同质,打破了天人异质学说中的等级界限。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同性的"太虚"说,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由此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他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同时还从生死观方面论述了人心之和谐。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蕴含了唯物史观的三个重大命题: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运动;实现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由于这三大命题都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