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业的开创者,张之洞是后起之秀。他们对中国铁路业的发展有荜路蓝缕之功。他们一生的洋务活动也伴随了近代铁路建设的全过程,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铁路建设中抵御外敌、发展民族经济、借洋款筑路的思想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两人权力与地盘的争斗也延缓了铁路建设,洋务派的"内耗"同样阻碍了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俞荣新 《中华魂》2014,(10):6-9
在整个成渝铁路的修建工程中,邓小平都特别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虚心听取专家的建议,并让专家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成渝铁路开工后,按照邓小平尊重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邓小平“对专家要大胆使用,让他们有职有权,  相似文献   

3.
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进入铁路时代,先后兴起三次修建铁路的高潮,但在此之前一些土地贵族出于各种原因抵制修建铁路。他们认为铁路不仅会干涉土地产权、破坏私有地产和庄园景观,还会对贵族经营的运河、公路事业带来冲击;部分土地贵族固守传统生活习惯,抵制铁路运输带来的快节奏生活。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这些贵族才积极投入到铁路时代的狂潮之中。  相似文献   

4.
沪杭甬铁路是晚清铁路史上一条非常特殊且重要的商办铁路,也是在自办铁路时期建筑和经营最好的一条铁路,更难得的是其在各省商办铁路中集资最充足的一条铁路。在整个集资过程中,江浙民众、清政府和英帝国主义都围绕"资金"在博弈。本文通过分析集资的背景、集资的方式和来源等方面,反映了沪杭甬铁路资本的社会化,也反映了在特殊时代铁路集资策略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对付德国在欧洲不断上升的威胁,英国开始实行结盟外交。在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中,英国站在其盟友日、俄一方,不支持美国和中国提出的锦州-瑷珲铁路计划和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并最终对日俄在东北的进一步团结表示同情。英国安抚日、俄的外交最终实现了她的初衷,巩固了与他们的友谊。   相似文献   

6.
走在列车上     
乘警,是铁路公安民警的一个警种,在列车这个特殊的流动社会中,他们乐观积极,平和向上,年复一年地奔波在万里铁路上,演绎无数个乘警故事。  相似文献   

7.
北京至绥远段铁路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交通干线,是在我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的基础上展修而成,京绥铁路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有重要作用。该路在内蒙古地区的修建正值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铁路建设骨干人员仍以修建京张铁路人员为主要组成部分,铁路修建技术已经成熟。在修建过程中,路线测勘与选线及施工过程都比较艰难,特别是由于当时国内时局动荡,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只得靠铁路自身余利展修,以路养路,通过多次募集筹资,这种形式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在艰难行进的过程中,资金不足、军事干扰,使得铁路自身质量及附属设施如站房、信号等不能得到正常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孙中山和石长信是被贴上对立标签的人物,但他们在讨论铁路重要性、铁路国有、引进外资方面却有相同之处。本文试图从时代思潮的背景下来分析比较这两篇文章。就铁路的重要性而言,石长信更强调行政和国防方面,孙中山则侧重于民生方面;就铁路国有而言,石长信强调它对政令统一的影响,孙中山则侧重于铁路的社会整合;就引进外资方面,孙中山比石长信的态度更为明确;就修建铁路规模而言,石长信的观点具有务实性,孙中山则带有浪漫色彩。可见,革命派和顽固派间的对立并非明显,而且,还带有相当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出于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之目的,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年期间着手进行了铁路规划和建设,其时铁路建设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通过史料,把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和铁路规划结合起来考察,分析认为:由于当时国内外的双重因素,铁路建设滞后于铁路规划。  相似文献   

10.
铁路客运文化作为铁路文化中最为综合性的一环,建设铁路客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铁路客运各环节中,铁路部门和旅客都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认清并有针对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有助于建设和谐、有序、高效的铁路客运文化,进而促进铁路文化建设水平的总体提升.这需要铁路部门和广大旅客通力合作,乃至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1881-1937年,安徽区域的铁路规划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在这期间,由于中央政府在铁路发展政策上面的变化,导致铁路规划的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安徽区域的路线选择上矛盾与冲突不断。总体上说,近代安徽区域的铁路规划呈现"在国家大区网中边缘化"、"在区域网内中心化"、"在路线走向上畸形化"及"实施落后规划"四个特点,这给后来的安徽铁路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铁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制度已设立近60年,且鲜有变化,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国际潮流,亟待完善。完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不是废除强制保险,而是构建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即强制铁路承运人以他们可能面临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标的投保责任保险。  相似文献   

13.
英国早期铁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英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英国政府对其早期铁路建设总体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的同时,以议会立法来支持、规范和推动铁路的建设发展。议会立法对工业化时期铁路交通的推动主要表现在:赋予私人铁路公司筑路权,使铁路公司突破旧有产权制度限制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获得铺设铁轨及配置相关设施的权利;推动早期铁路系统的整合,形成了全国性铁路网的主要框架;促进了早期铁路的经营和管理。正是在政府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协调下,英国建成了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早期铁路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下,清政府选定盛宣怀提出的先官款、次洋债、后商股的筹款方案,并由盛宣怀全权负责实施。由于官款不足,商股难集,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经过漫长、复杂、艰难、曲折的谈判,最终与比利时公司达成筑路借款合同。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建设进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催生了具有新功能的铁路提单。虽然铁路提单的使用未达商业习惯的构成标准,可直接适用于铁路提单的法律规则尚不明确,但“铁路提单第一案”的司法判决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铁路提单物权凭证功能的拓展。目前商业及司法实践暴露了铁路提单面临的法律困境,须重新审视铁路提单的新功能,明确铁路提单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法律层面予以固定。在铁路提单规则构建方式上,考虑出台司法解释正面澄清和回应与铁路提单的相关争议,以“铁路提单第一案”为参照,在类似纠纷的审判中强化铁路提单的功能。为使铁路提单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推广,还须强化国际共识,实现铁路提单国际化规范化使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浅谈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货运面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存在着经营组织协调性、集约化不强,未充分使用先进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等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设立营销中心,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发展现代物流是铁路货运发展的必然趋势。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是铁路货运服务过程中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为了实现铁路货运中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融合,应构建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的平台和载体,即建设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既能基于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铁路货运信息服务渠道和商务交易平台,也能为内部人员提供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业务操作与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实现铁路货运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清政府创办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南洋公学、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等一批铁路学堂,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培养了不少建设人才,有力地促进了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虽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缺乏统一管理、师资短缺、经费紧绌、生源不足、战争动乱等困境,办学条件艰苦,但培养出的铁路建设人才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重庆环城铁路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综合考虑铁路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铁路线与其他运输方式的配合、铁路线的经济效益及环保等因素,并对重庆环城铁路的走向提出建议,以期更有利于重庆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重庆环城铁路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综合考虑铁路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铁路线与其他运输方式的配合、铁路线的经济效益及环保等因素,并对重庆环城铁路的走向提出建议,以期更有利于重庆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在2019年明确将城际铁路等非干线铁路的建设、运营等事项交由地方实施,改变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主导铁路建设的历史进程,但地方铁路建设单位对前置要件管理缺乏系统性研究。从建设单位角度,对前置要件相关概念进行全面分析,使用ISM模型对常见的前置要件进行建模,再从实践操作出发,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结论提出前置要件办理顺序和管理建议,并提出了前置要件管理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全项目生命周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