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到过内地的藏族称内地的道教的道上为“苯教”。18世纪,藏族学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其所著《土观宗派源流》中说:“道教的教主为老君,先师汤吉勤巴①说,‘老君与本教教主敦巴辛绕为一人”’。苯教是藏族固有的宗教,源于青海高原的原始“苯”术。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源于中原地方的原始巫术。本文试图探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上的足迹,以请教于方家。由于探索中涉及西藏苯教时,对苯教史有所叙述,但不是本文的重点。中原原始巫术与青藏高原的原始苯术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  相似文献   

2.
诗仙李白一生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的影响从思想、行为到仕途、婚姻,而这一点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了道教在李白传奇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对李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仙李白一生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的影响从思想、行为到仕途、婚姻,而这一点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了道教在李白传奇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对李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道教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当时主要在中原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传播。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迁移到西域,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北魏时期,吐鲁番地区相继出现阚、张、马、麴四姓豪门建立的地方政权,道教也因此在这里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在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上存在着差异,本文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指出本文的意义在于利用分析结果来设计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6.
西藏现存的苯教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佛教的影响和排挤,其教义融进了大量佛教内容,原生形态的文化特质与思维结构大都丧失殆尽,而东巴教中的苯波文化因素保留了原初风貌。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的原始苯波教息息相关。藏族与纳西族先民具有相同的族源关系──古羌游牧民族。从东巴教和古苯波教的世界观、崇拜对象、宗教观念、宗教活动形式等看,它们的宗教形态十分相似,当是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形式。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论述这两种宗教形态的密切关系。一、纳西族与古苯波教徒“辛”的关系苯教传说认为,苯教最初起源于一…  相似文献   

7.
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 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演变过程较为完整, 考察其历史, 从建立、维修管理、经济来源、世俗和宗教活动、功能演变等方面做研究, 可以发现影响伊斯兰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国家权力、商业活动、社会运动、人口数量、民族成分等方面。本文认为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有效地结合田野资料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的东传带给维吾尔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本文以语言人类学的视角,从日常用语、惯用语及民族心理塑造等方面谈到了来自伊斯兰文化中的借词与维吾尔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地处东、西文明交汇地的特殊优势赋予维吾尔文化以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质,使得维吾尔文化在其未来的历程中并不只是成为简单的模仿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李林 《回族研究》2001,(4):63-67
本文从外交、商业、军事等方面追述伊斯兰教在唐代活动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传播的性质问题。提出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传播是出于丰富各自文化的需要。伊斯兰教在中国载体移植型的特殊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决定了异质文化间的排斥力和文化选择机制不能阻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 ,同时也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早期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伴生性质及其在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中所具地位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思想与文化。在这悠久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所产生的道教。儒道互补,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11.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 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的了解, 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 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 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瑶族度戒是瑶族道教的传度仪式。本文通过分析瑶族度戒所蕴涵的道教思想 ,考察瑶族度戒十戒戒条的道经根据 ,认为瑶族度戒是道教授的传承和衍化。瑶族度戒源于早期正一道的授科仪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诸多道教因素 ,反映出瑶族宗教道教化的特质。道教在瑶族社会的传播及其与瑶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发生的衍变 ,通过在瑶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度戒可以得到说明。度戒作为瑶族吸取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仪礼 ,在瑶族社会中发挥的宗教功能 ,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娟 《回族研究》2006,(1):54-58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分别于公元1世纪和7世纪产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都属于一神教。按理二者应当能够和平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二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摩擦,冲突不断。传入中国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这种“冲突传统”依然保留,元代尤甚。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元代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二者在元代的发展与走向,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指出文化之间的冲突不是永远的,对话与交流才是不同文化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由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而成,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其宗教文化,均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及国家认同建构至关重要.雅俗共赏、具有较高质量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各种图书是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就是这样一本读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历史资料和历史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时期云南地区一些著名清真寺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和社会功能.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印证中,云南回回穆斯林社团在历史进程中非常出色地将世界两大文明文化中的精华融为一体,在坚定地维护了伊斯兰教教义和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吸纳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云南伊斯兰教在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加工而成。完全是作者初涉回族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认为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从文化角度看,是大体相同的。故尝试着从文化或文化学角度来参与回族学的立论。认为站在世界文化或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立论,可以使回族学研究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有较广大的研究群体,有较多的读者或受众。立论包括立论动机、立论要点、立论自评三个方面。还兼谈了一些有关回族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大体同构问题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是新疆十个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的上层建筑,与各类自然崇拜、巫蛊风水、萨满信仰等共同构成各自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在萨满文化相对发达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伊斯兰教的象征隐喻及文化整合作用表现得尤其突出,形成一道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文化风景线。新疆穆斯林民族萨满信仰中伊斯兰教整合作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各民族宗教文化中不同类型宗教信仰成分交融混成的具体状态及互动规律,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一个独特角度认识且合理解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9.
同美 《民族学刊》2013,4(2):41-46,109-110
在西藏本教文化的视野里,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藏语称“威玛”,藏文转写为“wer—ma”,“威玛”在象雄语里被解释为保佑人类的非人(鬼神)之一种。随着纳西格子藏文碑的出土,“威玛神”在纳西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755年以前。通过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与西藏本教文化中的威玛神比较研究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尤玛”与“威玛”是同一个神系在纳西东巴文化和西藏本教文化中的存在形式,同时可以发现这个神系比较庞杂,想找到完全相同完全相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尤玛与威玛”现象说明纳西东巴文化与西藏本教文化之间普遍存在进行互识互证互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李劼人和张资平的小说都以三角或多角恋爱的故事模式阐释了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然主义的碰撞中遭遇消解和异化.基督教"原罪"与"赎救"的理论与自然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氛国中呈现了竞争的姿态;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冲撞,在这些碰撞与竞争中基督教遭遇了消解和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