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与民族宗教问题密切相关。在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重视东正教,忽视伊斯兰教,厚此薄彼的做法激活了穆斯林民族对于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向往,导致宗教和民族热情高涨,民族间流血冲突不断,东正教徒和穆斯林矛盾加剧。苏联穆斯林的行为表明,伊斯兰教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国家保护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并非要反对国家政权和谋求分离。因此,重新认识苏维埃国家和穆斯林民族的互动关系,对于多民族国家处理好穆斯林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巴基斯坦建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认同是穆斯林民族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穆斯林民族观念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在南亚起初是穆斯林精英阶层的认知,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进而普及成为共同体的认同。从赛义德爵士的穆斯林民族概念到表现为巴基斯坦运动的领土民族主义,是地区和国际政治环境、英国殖民政策、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关系、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互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穆斯林民族主义既是一种先验的感情和信念,也是政治经验的产物;同时,次大陆穆斯林不是整齐划一的同质体,毛杜迪等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及一些穆斯林宗教政治组织反对穆斯林民族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人类各民族的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穿戴服饰,不仅有御寒防晒的作用,而且还有遮盖羞体、装饰、表明身份等伦理和审美的意义。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由于地区、环境等各方差异,他们的穿戴千差万别。在中国的民族园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传统习俗中服饰具有多样性。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他们都又共同遵循着伊斯兰教法中关于服饰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穆斯林的服饰文化。穆斯林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穆斯林的智慧与民族精神。穆斯林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对我国现有穆斯林聚居区进行深入调查后,总结出我国现有穆斯林聚居区形成的原因及宗教、民族迁徙、民族之间的交融、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对我国现有穆斯林聚居区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讨我国现有穆斯林聚居区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中国穆斯林,是指在9~10世纪(唐宋时期)后,自西亚移居汉土(Cathay、Chin之地)的穆斯林,这些伊斯兰教徒同时又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其主要目的,且历史性、阶段性地完成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中国穆斯林民族。故将其信奉的伊斯兰(宗教与制度)称为中国伊斯兰,通称回教。有关这个用语,在“中国”或者是“‘中国的’穆斯林、伊斯兰”中,概念已被加以区别。因为在中国境内,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撒拉等穆斯林及其伊斯兰的存在,而这些民族都是属突厥语系的民族。与此相对,我所说的中国穆斯林,是以汉语作为其母语的,是…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代,甘肃城居穆斯林妇女在服饰、教育、婚配及就业等方面体现出对民族特点和民族特征不断强化的现象,接受经学教育的穆斯林妇女社会角色趋向单一化,在家相夫教子或者仅限走进穆斯林小企业。穆斯林社区内卷化使族际通婚率增长趋缓,族群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分析认为,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迭起等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过程中,穆斯林妇女的民族观对穆斯林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度关注城市少数民族"社会适应"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口普查的中国穆斯林人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10个民族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统称为穆斯林。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民族人口构成相差悬殊;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穆斯林主体居住在农村,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穆斯林人口教育水平进展较快,高学历人才增加迅速;从事的职业以务农和经商为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穆斯林部分民族人口呈负增长、女性人口教育不重视、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学术研究中,对中国穆斯林群体的界定以及穆斯林身份与民族先赋特征等问题,有一些不太严谨准确的表述,通常用一般的社会观念代替严谨的学术概念,但学术界并未对此给于足够的重视与探讨。本文对有关问题从民族学、人类学及逻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文章认为:1.在中国,全民族基本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撒拉、东乡、保安等10个民族。另外,有少部分其他民族成份的穆斯林。2.原本非穆斯林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后,成为穆斯林,但其民族属性一般不可改变。以上问题的准确表述,有利于人们对民族和宗教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割礼。割礼就是在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举行一定的仪式割去他们阴茎上过长的包皮。行过割礼之后,这个小男孩便成了一个穆斯林。割礼既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行的重大人生礼仪,也是穆斯林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还是卫生之举,广为穆斯林民众所接受。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穆斯林民族割礼习俗中最初单纯的宗教性涵义已日趋淡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割礼变成一种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心理、思维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文化复合体。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从事民族人口学研究的张天路教授 ,近日惊讶地发现了一个让他格外瞩目的现象 :全国十个穆斯林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塔塔尔族 ,迄今为止已有13项人口指标超过了汉族 ,而其获得全国人口指标“金牌”的 ,就有四项。尤其使人格外震惊的是 :塔塔尔民族的妇女早育率已达到零值 ,这是中国56个民族中妇女早育率达到零值的唯一的民族。张天路教授认为 ,这是我国穆斯林人口中最为奇特的现象长期从事民族人口学研究的张天路教授 ,近日在进行“中国穆斯林人口”课题研究时 ,惊讶地发现了一个让他格外瞩目的现象 :全国十个穆斯林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塔塔…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但是有一小部分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被学术界称之为"蒙古族穆斯林".其法定民族成分是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讲蒙古语,使用蒙古文,主要从事牧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经济,恢复文化建设。中国穆斯林各民族也为恢复和传承自身传统文化努力着,一些中国穆斯林群众团体、阿语学校和清真寺等单位以及开明人士先后创办了几十种内部资料性质的穆斯林民间刊物。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穆斯林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发展现状和特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掀起的摩洛分离运动,不仅是群体要求分立的反抗行为,更是穆斯林精英利用本群体历史上形成的凝聚力而进行的摩洛民族构建的尝试。他们选取民族象征性称号、重新谱写南部历史,试图为当时的分离运动创造合法依据。然而摩洛民族认同并没有真实反映南部地区多元文化的本质,其学理上和实践中的缺陷与矛盾使得穆斯林精英的尝试最终失败,摩洛分离运动也渐入低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下,巴尔干穆斯林进行分离主义活动,提出自治的要求,不断同所在国主体民族发生矛盾和冲突。这部分居民主要居住在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桑贾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马其顿、保加利亚和希腊。在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也有少量的穆斯林。巴尔干穆斯林的起源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和统治是分不开的。巴尔干学者普遍认为,巴尔干半岛上的穆斯林是奥斯曼帝国向新征服地区移民和同化当地居民的产物。他们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1)来自土耳其本土的奥斯曼突厥移民;(2)从欧洲被征服…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5日,400余位新疆籍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等10余个民族的穆斯林干部群众、教师学生齐聚北京新疆大厦欢度古尔邦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领导出席了联欢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致辞中指出,在京工作的穆斯林干部群众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临夏回族自治州素有"小麦加"之称,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这里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占该州总人口的57﹪,是穆斯林民族聚居相对集中之地。文章从该田野点民族关系的考察调研入手,以获取的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客观的认识、评估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族之花———河州新穆斯林散记》是一部描述西北 ,特别是河州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人物言行功德的纪实散文集。内中各篇以小见大 ,由微知著 ,展示了穆斯林各阶层人士纯朴善良的德性 ,爱国爱教的赤诚 ,自强不息的精神。该书作者马进是位新穆斯林 (信仰了伊斯兰教的人 ) ,为信仰之诚和民族精神之追求 ,虽年迈且身有残疾 ,不顾自谋生计的条件 ,20年撰写不止 ,终其所成。该书约20万字 ,将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民族之花———河州新穆斯林散记》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19.
记者 :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聚居在西部 ,他们对西部开发如何认识?余振贵秘书长 :我国西部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8个是民族省区 ,4个是多民族、多宗教省区。在西部居住的51个少数民族中 ,有10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即回、维吾尔、哈萨克、保安、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全国有2千万穆斯林 ,其中近三分之二在西部聚居。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推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壮举 ,也是我国各族穆斯林期盼已久的大喜事。各族穆斯林认为 ,…  相似文献   

20.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