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格萨尔》学领域研究说唱艺人是重要的课题。世界绝大多数著名史诗已成固定文本,没有传唱艺人,而藏族史诗《格萨尔》仍以活的形态被艺人传唱,这一切应归功于神奇的说唱艺人。因此,挖掘、发现、调查和研究说唱艺人是抢救、整理《格萨尔》的重要环节。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探访艺人,首次研究《格萨尔》少年说唱艺人斯达多吉,并分析该艺人的说唱特点等。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4月11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族《格萨尔》说唱"中期总结及规划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顺利召开,特别对《格萨尔》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建成了"格萨尔文化展厅",甘肃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薛占平、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分别发言,肯定了此项工作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新建成的"格萨尔文化展厅"举行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3.
徐斌 《中国藏学》2005,(2):100-105
图像也是格萨尔史诗重要表现形式.格萨尔史诗图像根据内容可分为两类,画像(塑像)类图像即是其中一类,其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史诗艺人在举行说唱仪式时用于供奉.本文认为:1、图像是史诗艺人在举行降神仪式时为降临的神提供的多种形式的依止中的一种;2、降神仪式及其在仪式中以图像作为降临的神的依止的做法源于古老的巫文化,是古老的巫文化在史诗传承中的留存.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王治国 《西北民族研究》2015,(2):154-160,144
《格萨尔》史诗经千年传唱流传至今,文本传承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保护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是各级地方政府先进行申报,再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来确定传承人资格。本文以湘西地区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进行探讨,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定中普查备案制优于申报制。  相似文献   

7.
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说唱艺人是史诗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 他们用惊人的记忆和创造性的叙事才华铸就了堪称藏民族百科全书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就是对藏民族独特口头传统的保护, 也为保留我国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语境下,传唱千年的《格萨尔》史诗及其传承正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除了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和各种版本的书面文本并存外,还有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音乐、格萨尔石刻、格萨尔"朵日玛"、格萨尔漫画、格萨尔彩塑酥油花等等。在藏族民间,《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几乎影响了各种艺术门类。本文试图对《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口头传说到书面文本再到传承形式的多样化,这不仅是选择、判断和再创造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结果,也传承了史诗蕴含的民间文化精神。当代语境下的史诗传承,也伴生着一种文化焦虑。现代性往往导致对经典的疏离和迷失,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淘洗锤炼、重铸经典,已经成为史诗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0.
西藏《格萨尔》抢救工作及其研究前瞻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 ,史诗《格萨尔》以其高度的人民性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直到今天 ,《格萨尔》说唱艺人仍以他们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继续活跃在民间 ,为史诗增光添彩。据迄今搜集、抢救、整理的情况看 ,全国藏区《格萨尔》说唱艺人自报能够说唱的《格萨尔》篇目多达千余条 ,经过去同存异 ,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篇目达 2 2 6部。无论是篇幅 ,还是诗行、字数 ,比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最长的五大史诗的总和还要多 ,称之为“世界史诗之最”毫不为过。  一、史诗《格萨尔》依然以活的形态在西藏流传史诗是一个民族宝贵的…  相似文献   

11.
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广西壮族人民也非常喜欢舞龙运动,对于壮族舞龙运动的渊源,我们根据人类学、考古学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四年多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歌舞展演活动的田野观察,本文简要呈现了文艺队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从日常生活及仪式中抽离出来的"为展演的"歌舞,在现代旅游背景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产品.表达原有价值观念的减弱及经济利益诉求的加大是这些歌舞活动意义变化的基本方面.村民最终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展演者报酬递增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是这类艺术获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青海省海北地区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宴席舞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宴席舞的历史渊源、现状作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回族宴席舞做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哲里木盟地区科尔沁母牛繁殖性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母牛发情明显,发情周期20-18 ±4-55 天,妊娠期283-72 ±6-09 天,受精率83 % ,产犊率72 % ,繁殖成活率60 % ,产犊间隔比较分散,为470-13 ±118-78 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包括各民族不分大小、历史长短、发育阶段高低,都应该一律平等;各民族有政治上、发展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平等地位;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各民族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优点和特点;我国各少数民族堂堂正正地成为祖国大家庭的平等的一员,积极参与管理社会和和国家事务,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全党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等特点;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等等.  相似文献   

19.
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证明,信任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今各民族基本上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但影响民族间不信任的因素仍然存在。要在各民族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的互动,必须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同时需要各民族在沟通中加强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彼此取信。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随着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就建国初期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内涵、政策制定的历史条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