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5月13日,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基地(西藏印象)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揭牌.湖北省旨在通过这个窗口将西藏的企业、产品、文化、旅游等长期、可持续地向华中地区辐射.该基地的模式是武汉市立体跨越式援藏的又一次积极探索,这种双向的援藏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2.
汉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即使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复杂而微妙的民国时期,仍维系着文化交流的纽带.文章从文化交流以及经贸人员往来等角度对民国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作一概述,并论及这一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汉藏翻译是现今藏区民族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翻译学科建设的经验不足,汉藏翻译本身的发展也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汉藏翻译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几年学习汉藏翻译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汉藏翻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感想.  相似文献   

4.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弃隶蹜赞与金城公主的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大事,它带来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密切了汉藏人民的关系.今天,通过唐诗和藏族文献歌谣的记录来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当珍惜汉藏一家的大好局面,更应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5.
同声传译作为翻译行业中一门新兴的专业,与传统的笔译和口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章以汉藏同声传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特点及译员的素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者认为汉藏同声传译可分为有稿、视稿、无稿三类;有随原语音同步发声和耳、脑、口并用的特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藏同声传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22日下午,我国首个汉藏佛学研究中心棗中国人民大学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在京成立.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继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之后,对国学进行创新性阐释的又一尝试.  相似文献   

7.
束锡红  聂君 《民族学刊》2019,10(1):12-21, 99-101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汉藏民族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汉藏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民族团结源远流长、经济发展有利于汉藏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汉藏民族关系是“汉-藏-蒙-回-土”多元格局中的核心、藏传佛教在汉藏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指出影响汉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民众经济纠纷时有发生、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实施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依法治理保障汉藏群众根本利益,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晏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思路,采用认知隐喻学与框架语义理论,对汉藏语言中6种基础颜色词做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基于汉藏颜色词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性比较,进而描述了颜色词的色彩范畴语义,论证了颜色隐喻下由颜色词所反映的汉藏文化特异性动因.  相似文献   

9.
短消息     
《民族大家庭》2023,(1):63-64
<正>湖北7个地区(单位)入选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023年1月11日,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命名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民委发[2023]4号),命名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  相似文献   

10.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的文化交流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班禅大师躬亲力行,前往内地研讨显密持法修行,弘法宣化,举行法会,筹建蒙藏学院,组织翻译佛教经典,介绍藏传佛教的教理和修习方法,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政治的层面来弥合汉藏宗教文化认识上的隔阂.班禅大师在促进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上超越文化层面的承载,赋予文化交流以纠补汉藏关系的社会功用,在认识宗教文化的历史定位和角色问题上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石硕  王志 《民族学刊》2021,12(5):83-91, 116
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特殊技能等家庭物质生活保障能力是汉族男丁能够入赘或娶得藏族女子的主要原因。汉藏通婚家庭的成员以“翻译”的身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而且对汉藏民族间感情的沟通,文化的交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藏文化交流是汉藏关系发展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览当今学术界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主要是以宗教、经济、文学艺术等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以朝代的更迭和政局的演变为维度,认识彼此在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补的过程。唐、元、明、清时期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以及特殊性。当今藏学界更多地是以断代史的角度探究汉藏文化交流,归纳历史特征,探析推进因素。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过程中,非政府行为有所增加。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则相对薄弱,且侧重于关注政治文化在双方交流中的操作与演变。与此同时,佛教界之间的交流研究也逐步引起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4.
达瓦卓玛 《中国藏学》2022,(6):174-189+220
《打箭炉译语》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汉藏对译词汇集《西番译语》之一,现日本大谷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版本不同。文章根据汉藏历史文献典籍及田野调查语料,以故宫博物院收藏和聂鸿音、孙伯君汇编的译语词汇集为底本,对《打箭炉译语》中汉藏音义对译等存在偏差和翻译错误的词条进行了逐一校对考释,并对其中5种对译类型和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说明。最后从调查词表、记发音人的文化教育背景及身份认知等方面分析了译语中存在汉藏对译词汇形式异同的原因,以期对了解清代打箭炉地区汉藏语音历史发展面貌及汉藏翻译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承载着关注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自觉认识到现代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政治之间依赖相存的关系.基于共同文化渊源的交流活动推进了汉藏佛教彼此间的了解和借鉴,佛教在逐步拓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化对于政治的跨越与纠补.  相似文献   

16.
唐代,自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始,汉藏两个民族就有了亲善友好的关系.当时,这种汉藏和亲关系的建立是与吐蕃名臣薛禄(或论,意为大臣)东赞这个传奇式人物分不开的. 吐蕃藏王松赞干布为和大唐  相似文献   

17.
汉藏翻译是现今藏区民族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翻译学科建设的经验不足,汉藏翻译本身的发展也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汉藏翻译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几年学习汉藏翻译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汉藏翻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感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逐渐衰落,新闻媒体的发展由此走向了多媒体时代,从当前新闻翻译行业的形式来看,新闻翻译的术语在不断增加,如何加强汉藏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成为了目前汉藏新闻翻译的重点。本文对汉藏翻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就当下汉藏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自唐朝开始,经宋、元、明、清历朝不断,进入民国达到高潮。大勇法师曾在北京组建留藏学法团,其中的部分成员进藏求法,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四川藏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30—40年代,四川宗教界、学术界兴起了一股了解西藏、研究藏文化的热潮。因其“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增加汉藏团结、不为外人所用”的鲜明目标,紧扣时代主题,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传统的藏学研究拓展了思路,推动了我国藏学研究这个古老学科和现代人文科学的接轨,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四川毗邻西藏,处于汉藏文化交汇带,境内藏族人口在百万以上,是仅次于西藏的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这独特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汉藏关系的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