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贤妻良母"曾一度被看成是封建女性的代名词.冰心、陈衡哲等"五四"女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理智、谨慎地对民族、文化、历史进行审视和反省,扬弃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对女性标准人格和角色定位做出了准确把握,从思想基础、自身修养和社会尊重等三个方面赋予了贤妻良母新内涵,在文化观念方面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妇女就业是妇女自身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其实现的程度还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深入分析妇女平等就业的理论基础,了解当前我国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不足.并对制定专门的禁止妇女就业歧视法提出构想,对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渴望并追求自由,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性自然力的驱使及精神生活的充实.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维多利亚时代,埃德娜式的妇女开始觉醒,她们在思考自身的命运,寻求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了由妇女承担的人口生产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又指出由于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妇女生养孩子的活动沦入了私人领域,所以妇女的解放需要依靠她们参与公共领域中的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西方女权主义者因此批评恩格斯没有把妇女的生养孩子的劳动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等量齐观.现代妇女在争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之后,陷入肩挑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的困境,并没有获得实质上的平等.妇女的真正解放还有赖于她们担负的繁衍人口的任务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从而获得社会的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5.
自清末全面推行法制改革,传统法律体系解体,中国法律进入现代化进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各种解放妇女的法律也纷纷制定,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性残余在民国以后还长期存在,体现在立法上就是还存在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获得选举权揭开了美国妇女参与选举政治的序幕.但由于内化了贤妻良母的传统社会性别身份,美国妇女在后选举权初期未能积极参与投票.即使参与投票,她们亦无法只依据自我的社会性别身份而形成统一“投票集团”.因对社会性别平等有着不同理解,各女权组织间分歧严重,这无形中消减了妇女的参政效应.通过社会性别视角,文章着力剖析后选举权初期美国妇女的参政困境.  相似文献   

7.
延安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描写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女性意识的遮蔽.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妇女在解放的道路上走过了具有决定的和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解放了的中国妇女还需解放.改革开放为中国妇女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妇女解放道路,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实现对“妇女解放”本身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塑造和引导妇女新时代精神,是当代妇女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构成了当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男性涌入城市打工,使得我国社会出现了独特的妇女群体--"留守妇女".她们在面临生产和生活的多重压力时,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自身的压力.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走向良性发展之路,对于促进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大跃进"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妇女运动从最初的积极参与,到中间的调整反思,直至后期的跃进浪潮再起,经历了特殊而重要的历史阶段."大跃进"运动给妇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既写下了妇女思想解放史的新篇章,也表现了忽视妇女生理特点和缺乏对妇女的劳动保护、造成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以及妇女界在"妇女是否解放?"等理论问题上的困惑和迷茫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