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主要讨论了"的"、"得"、"地"三者的混用状况以及"的"的功能的泛化现象.第二部分讨论《金瓶梅词话》中的语气助词,重点讨论了"哩"、"也"、"罢了"、"么"、着"、"则个"等相对较多见的语气助词,也涉及到了"家"、"上"、"些"等其他用例不多的语气助词.文章最后还指出了书中语气助词经常组合在一块儿以表各种复杂语气的现象以及一些有待于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始终不渝地探讨和寻求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对台方针和政策.如.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第三次国共合作"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以及毛泽东的"爱国一家,不咎既往"、周恩来的"一纲四目"、叶剑美的"九条方针"、邓小平的"六条意见"、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和"十六字方针"等.这些方针政策和建设性意见,有效地缓解了远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与交流,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儿童世界,世界儿童,成了游府西街小学的文化名片,也成就了游府西街小学的教育高度现实中,"童年"绿洲日益沙漠化,童年的边缘日益在缩小,在"充分被关注"的状态下,儿童世界的"生态"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自卢梭在西方最早"发现"了儿童,周作人最早在中国"发现"了儿童之后,"为了儿童"的呐喊在世界上从未停息,"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梦想家、艺术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  相似文献   

9.
张载关学思想的要旨在于,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进而论证了"气"不消灭的物质永恒论;以"太虚即气"为理论基石,提出并论证了"天人合一"思想;用"一物两体"揭示和论证了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和论证了"太和之道"、"仇必和而解"的中道观、方法论;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论;创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侯国云 《南都学坛》2009,29(5):64-70
最早见诸于史籍用于表述过失的术语是"眚"和"过"字。到奴隶社会,表述过失的用语出现了"不识"、"过失"和"遗忘"。到封建社会初期,又出现了"失"、"误"和"不知"。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在法律中用于表述过失的用语更为丰富,计有"过失"、"失"、"误"、"亡失"、"误失"、"忘误"、"不觉"、"错"等。到了清末以后,则逐渐统一定型为"失"和"过失"。关于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确立了"宥过无大"的原则,到奴隶社会又确立了"一宥曰不识,二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的"三宥"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惩罚过失犯罪的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对涉及国家大事的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同等处罚;对危及皇室安全的过失犯罪,即使未造成严重后果,也要处以极刑;对于一般的过失犯罪,则比照故意犯罪减轻或免除处罚;因公过失犯罪的,如在事发前主动交代,予以赦免。到了清末以后,又逐步确立了"过失犯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和"对业务过失罪应较一般过失罪加重处罚"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