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2.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它与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有关部分的血缘关系很浓,《三国演义》的不少章节可以说是《三国志》、《通》的演绎,这方面前人已有不少文章论及。笔者觉得《三国演义》与《世说新语》也极为“通家”。在“文学”这一特点来说,可能《三国演义》与《世说新语》之关系所显示的文学上的规律更具吸引力。一、《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世说新语》给《三国演义》所提供的资料是很多的,依《世说新语》的目录记述顺序排列如《德行》篇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庚公乘马…  相似文献   

3.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但对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所依据的主要历史典籍《三国志》却接触不多。为了使广大读者弄清三国相争的本来面貌,避免把小说当历史,使读者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得到启迪,获得教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相似文献   

7.
前人在《三国演义》"虚"与"实"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史书之"真"或史家之"求真"的认识不全面。论者往往过于强调史家笔下的历史的"事实"面,而忽略它还有"意义"面。《三国演义》的"事实"之外有"意义",甚至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便是演义的趣味,它与史家的立场一脉相承。并且演义的"意义"较之于史书的"意义",其哲学意蕴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以自己特有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取得了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对于后世不断产生的历史演义小说(几乎可以沟通二十五史的一系列演义)来说,无疑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意义,正好象司马迂《史记》之于后世纪传体正史一样。《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因此,它首先是作者文艺观点,审美观点的体现,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前提。但是,由于它是一部历史小说,是通过对复杂纷繁的历史题材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采取章回形式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比较著名。这种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二十四史》一类史书的影响,往往从某一朝代的开始为开始,某一朝代的结束而结束,很有点断代史的味道。 但在《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之后,类似的佳作却极少,原因之一是写作极为不易,既要有生花之笔去塑造人物描绘情节,同时又要对史实相当熟悉使主要事件和历史能基本相符合,所以有的小说作者就视为畏途了。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描写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它所展现的预测和神示,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而展开。从分析宗教叙事的角度入手,《三国演义》中的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等手段,不仅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示叙事走向,更渗透着历史价值观念。《三国演义》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政治神话,这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历史?一般人认为只有正史才算历史,毛泽东同志却不这样看。他认为正史,如《二十四史》固然要扎扎实实地学习,《资治通鉴》固然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稗官野史以及历史小说也要读,如《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虽然有虚假部分,但它基于史实,把人物、情节形象化,不失为正史的一种补充。至于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他也把它当历史看待,他说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辞典》由巴蜀书社最近出版了,这对于《三国演义》读者和爱好者是一件有益的事!有一卷在手,读者可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情节的来龙去脉,且可增加历史知识,提高对这部不朽名著的欣赏能力;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便于查阅的好工具书,特别是在《研究情况》里,它总结最近十年来研究成果和详细地介绍多种不同意见,不用去翻阅浩繁的卷帙,便可对当代研究全貌一目了然。与同类辞书比较,其内容算是较全面、较丰富,可说是有所开拓,独树一帜。这部工具书在今天出版并非是偶然的事,而是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深入发展,出现一系列成果后的产物。如果在十年前,要编纂这部书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过去研  相似文献   

14.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当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这在史学界大概已成定论。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却还在被误认为是个“粉面奸臣”,这实在冤屈他了。其实,我们细读《三国演义》,再和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照来看,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并不是个反面人物,而是基本上属于功过并存,功大于过的正面人物。 如众所知,《三国演义》材料的主要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有关曹操的叙述与描写,在许多重大事件和情节上,甚至包括某些细节,是基本上忠实于《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松之注引的史实的。陈寿  相似文献   

15.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对《三国》的品评受到极大的关注,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进行解读的角度和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之处:《品三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要求文学的美学追求,颠覆了《三国演义》原有的思想倾向、历史观念与审美理想,几乎完成了一个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它是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又相同,它是经过民间口头流传和民间演唱才逐渐编写成书的。《西浒记》的艺术造诣之深、影响之大、是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量齐观的、它是我国文学史上又一座高峰、神工鬼斧,誉满全球。根据可靠的材料,《西浒记》故事的来源、演变、和形成、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约有120次的天命描写, 这形成了《三国演义》空间叙事的天命空间叙事部分。天命空间的存在源于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天命观, 它由四个层次构成。天命空间对《三国演义》的整体叙事起到了掌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阐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史诗性的品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首先论述《三国演义》的一般史诗特征,然后从《三国演义》一书所展示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以及众多智勇超绝的历史英雄等方面,阐述《三国演义》史诗性的品格的生成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与《东同列国志》都崇尚“羽翼信史” ,但罗贯中的立意在小说历史化 ,冯梦龙则意在历史通俗化。两人在编纂技巧上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