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于“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问题,学界似乎已无疑议.但“六朝文学自觉”的内涵是什么,表现如何,至今似乎仍未有切中肯綮的诠释;本文就此略作探讨,认为“六朝文学自觉”就是文学审美的自觉,就是作家、评论家乃至读者们发现并认识到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审美价值与文学创作的某些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2.
“远”作为审美范畴,来源于道家哲学;作为艺术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得到清晰的表观。“远”在中国艺术重“虚”尚“神”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远”不仅对古代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古典诗词之审美意象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王学仲先生将古典文学与诗歌,用书法写入山水画中,他将诗的可读性、书法的抽象性、绘画的具象性有机融合,建构在统一的审美基调中。王学仲先生以其对书法的深厚理解构造画面形式,将山水放在古典文学的语境中思考,将“诗”与“画”互相渗透,使画面体现出浓厚的诗歌韵味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文学自觉主要依赖于“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这两个必要条件;文学在古希腊和实用的“技术”没什么区别,古希腊还没有发展出非实用的审美的文学观念,古希腊文学从根本上没有体现出“文的自觉”;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喜剧、抒情诗等文学样式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既未体现出“人的自觉”,也未显示出“文的自觉”;古希腊文学具有明显的非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人猿互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常见的叙事类型,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渐次形成了几种比较常见和稳定的叙述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审美取向。“人猿互化”体现了人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求中国古典文学中猿及其他动、植物等自然意象的文化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7.
金庸是一个难得的自觉追求个人语言风格的通俗小说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铸造了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物我一体”的优美意境。对电影艺术的借鉴,又使得金庸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金庸小说常常通过人物的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特点、语言的内容及说话的方式等等不同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一种幽默、风趣,又不乏讽刺、批评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忘”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它有深邃的审美内涵。英国诗人约翰·济慈也主张“忘”,这是诗人的“忘”,先有审美意义,进而表现出了哲学意绪。道家和济慈都提出“忘”,但“忘”的目的指向与具体内涵不同:“忘”在道家和济慈那里都是修身之法,不同的是,道家之“忘”侧重于对精神世界之苦难的救赎,而济慈之“忘”则侧重于营造诗化人生;道家之“忘”和济慈之“忘”都在于达到审美静观,道家之“忘”的审美目的是在不自觉中达到的,而济慈之“忘”则直接指向审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曹丕关于“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批评论”三个命题来研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代的自由解放思潮,孕育了觉醒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审美精神,推崇“清”成为时尚。以“清”为美,“清”在玄学清谈的氛围中升华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设计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形式,在当代“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社会中具有典型及普遍的意义。设计审美教育开启受教育者从日常生活出发的人格发展与审美自觉。设计审美教育方法是超越与回归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处在社会大背景之中的高校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教学受到冷落。文章指出,古典文学课程具有历史认识价值、教育熏陶价值、审美修养价值、艺术借鉴价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这些价值,贮存并运用这些价值,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中国古典文学课会再现其生机与活力。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上,对于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头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中的“风”,历来解释分歧:有自然界的风、扇子扇出来的风、歌唱的快速节拍、回荡的声音波、桃花扇子下的风、月落时息止的风。本文考辨,是应为桃花季节的风,并将此二句置于古典文学歌舞描写流变史中,考察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5.
丁畅松教授     
丁畅松,男,汉族,1938年6月出生,湖南桃江县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湖南省中国古典文学学会会员。丁教授长期担任古典文学、古代文化史的教学工作,他先后主讲过“文选习作”“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及“文献检索”等专业课程,还参加了省级重点课程——古典文学的建设,该课程被评为省级合格课程,古典文学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研室。丁教授在担任教学的同时,还紧紧围绕教学进行科研,他撰写的专著《儒道释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共16万字,…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骈文复兴的历程中,持续性地激扬回旋着一股六朝风,牵动文坛风尚的进路。如何为“六朝”涤去“金粉气”,洗刷所谓“齐梁小儿语”的污名,清初的有识之士利用时代与地域条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乾、嘉、道时期的骈文家拓展了更大的理论发挥与实践创辟的空间,不仅自觉靠拢六朝审美,而且确立了以“六朝”为高格和正轨的审美主导理念。晚清骈文界深化认识“六朝”作为典范的审美价值,积淀了深厚的理论与创作成果。清代的“六朝”观连缀着清人下逮民初精神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音乐教学中的“情”与“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学生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为人为目的,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与“审美化”构建上。一、创设情境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这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审美作用被充分肯定,并且出现一支强大的专业文人队伍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最早是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一 对“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现在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魏晋上推到汉代,也就…  相似文献   

19.
翟景运 《东方论坛》2008,(4):128-128,F0003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学术获得进一步纵深发展的切实需要。傅璇琮《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总序》一文将“古典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音乐、美术、建筑、宗教、民俗、服饰以及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视为古典文学研究中“上层结构”的重要部分。上古音乐尤其是祭歌研究是古代文学领域中难度较大的题目,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审美体验出发,论述了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接受的情形,认为李金发在法国用汉语创作象征主义诗歌,构成异质文化的多重变奏和多元整合。李金发诗歌从表现主题、审美方式到语言形式等皆师承波德莱尔和魏尔伦,但东方因子如血脉衍生,“调和中西”成为他的自觉追求,李金发在对象征主义选择的过程中完成对象征主义的变异和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