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的处理是当前大部分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分析保护普氏原羚对牧民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拆除围栏的因素,并进一步对牧民参与保护的意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保护当局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立足中国本土,从事自然生态保护的环保机构。山水致力于融合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社区的生态价值,体现生态公平。青海湖边,濒危动物普氏原羚跳过拆除了刺丝的网围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支持当地社区和政府部门签订了保护协议,减少网围栏,保护野生动物,支持改善社  相似文献   

3.
正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立足中国本土,从事自然生态保护的环保机构。山水致力于融合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社区的生态价值,体现生态公平。青海湖边,濒危动物普氏原羚跳过拆除了刺丝的网围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支持当地社区和政府部门签订了保护协议,减少网围栏,保护野生动物,支持改善社区生计,建立可持续生态特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内蒙古草原牧民主要依赖简单畜牧业生产方式获得收入,收入来源单一且增长不稳定。运用OLS方法对影响牧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投资比重及牧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显著与牧民收入增长正相关,而非农业人口比重则与牧民收入增长负相关。因此,通过城镇化来减少牧民的数量不能带来牧民收入的增长,必须以畜牧业产业链的理念来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及牧民专项技能素质培训与开发,实现牧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防止脱贫牧民返贫是巩固拓展牧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议题。牧民的资产建设应着眼于维持牧业生计系统的可持续性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联结和有效配置。在S嘎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脱贫牧民的收入与实物资产得到了提升,但是仍存在收入持续性不足、自我发展能力缺乏、资产积累能力较差等问题。自然资产受限、人力资产短缺、组织资产掣肘是脱贫牧民面临的主要返贫风险。制定持续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加强牧民能力建设、建立集体资产账户等以资产积累优化为基础的发展政策,将有助于防止脱贫牧民返贫。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城市发展水平的分析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灰色系统原理 ,采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对江西省 11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聚类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评价指标包含城市化水平、GDP、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牧民收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对甘南牧区的牧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与纯牧区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存在较大不同。农牧交错区牧民收入在不同分位点上受到家中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中常住人口数量、距离集贸市场的远近、放牧牲畜的数量、有无科技培训、有无加入合作社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纯牧区牧民收入只受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的显著影响。总体看来,牧民对补贴和放牧依赖度高,难以转变生计结构,为促进增收需倡导舍饲养殖,转变原有粗放的牧业生产结构,谋划牧业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业规模经营下耕地“非粮化”研究的局限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保障感知、社会信任对牧民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参与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牧民社会保障感知得到提升,并对参与草场生态保护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信任是联接部落间牧民生产合作的重要纽带,并对牧民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生态保护方式决策上,相对于延长圈养,保障感知、社会信任对牧民选择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影响显著,具有较高的选择概率。延长圈养是“农牧生产结合”的创新产物,短期内虽增加了养殖成本,但从长期看农业生产的玉米及其秸秆成为牲畜优质的饲料来源,既能获得生产补贴弥补收入损失,又能发展畜牧养殖缓解草场生态压力。针对这些发现,提出完善牧民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以及规范政策实施流程的监管、树立政府公信力,既利于提高牧民草场生态保护,又利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992—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研究,聚类结果将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划分为7大类,而地理因素、政策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收入来源差异因素是各类别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青海省祁连、门源两县340份牧民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价牧民户生计资本,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草原补奖标准明显低于牧民户期望值,草原补奖收入对牧民户家庭增收贡献有限;(2)调研区域牧民户的生计资本整体比较稀缺,且五类生计资本分布不均衡;(3)禁牧政策的实施显著影响牧民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4)草畜平衡政策对门源县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高于祁连县;(5)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影响高原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为进一步完善草原补奖政策,建议提高草原补奖标准、重视生计资本积累、注意分区施策、强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居民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消费偏好、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而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该文选取2003—2012年兵团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农牧工消费结构与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受纯收入的影响最大。同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3—2016年农牧工各项消费支出及收入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居住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设备支出受纯收入的影响较大,将成为兵团农牧工消费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发现,牧民在定居地的经济适应状况对牧民的社区适应性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同时,牧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牧民相互间的交往状况。以及对汉语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也对牧民的社区适应性具有一定影响。总之。无论怎样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畜牧业产业化,都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实现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会大大增强定居地牧民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等因素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城乡对立思路下,牧民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得不到确立和发挥。在牧区工业化进程中,牧民是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需要什么样的牧区,牧民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但现有的机制远不能满足牧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从而使牧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牧民的意愿得不到尊重,成为影响牧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的最大障碍。要真心实意地相信牧民,着力培养牧民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不断推进牧民的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牧民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实现牧民的主体性地位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农牧交错区355份农牧户微观数据,运用最小二乘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补奖收入对贫困农牧户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检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助力农牧交错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性。研究得出:(1)补奖收入对促进贫困农牧户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户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著,表明草原生态补奖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户的贫困程度,具有显著的益贫效应;(2)补奖收入能够显著促进贫困农牧户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草原生态补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促进贫困农牧户牧业收入的增加来实现;(3)补奖收入能够显著促进贫困农牧户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能够抑制贫困农牧户返贫。基于此,农牧交错区在推行草原生态补奖的同时,应通过“草原生态补偿+牧业产业发展”的生态扶贫模式,合理地利用和发挥当地的牧业资源禀赋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缓解贫困、抑制返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注中小牧户,帮助中小牧户,是协调草原生态目标和牧民生计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左旗、中部的四子王旗和东部的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实地调研,对中小牧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小牧户是指草场经营面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牧户。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有:(1)特定时期的人口增长;(2)草地退化;(3)嘎查的草地资源禀赋(草地类型、人均草场面积);(4)草场的初始分配政策;(5)牧户家庭人口变动。为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在后续完善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相关政策措施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小牧户产生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看农牧民的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农牧民的增收。旅游业是一个体现先进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福祉的产业,其发展将对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生产结构的调整及以农牧民为中心的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等方面,就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牧区的城镇化能有效推进牧民的转移、提高牧业生产效率,解决超载过牧等损害草原牧区环境的畜牧生产问题。但如何推进牧区城镇化,既能切实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又不造成新一轮草场破坏而危害环境?应以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中推进牧区城镇化,争取以最小代价提高牧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推动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牧区市场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牧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预防性储蓄理论基础上,将不同收入来源及其收入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以考察收入来源及其不确定性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利用2001-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调整离差指标来对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行测量。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同,从影响程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增加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基于本研究结论就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新中国建立前,哈萨克牧民生活居无定所,逐水草而牧,由于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牧主手中,广大的农牧民生活饥寒交迫。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新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哈萨克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民风民俗也发生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