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序言三不读     
读书先读序,这是笔者很早就养成的一个习惯.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发现:"自序"尽可全读、细读,而"代序"有些则不必读甚或不能读.谨此,笔者即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将这些不必读甚或不能读的序言/代序归为以下三类,以求有益于读者,并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深化对“浙江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读了史晋川教授为《浙江现代化模式研究:1978~1997》一书所写的“代序”———《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一文,借题发挥,就浙江模式研究谈点感想。近几年来,有关“浙江模式”日益引起我省经济理论界以及省外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和兴趣。在我看来这是有其...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安徽省黄山市 王崇林 “我让《家庭科技》 上了墙” 我1995年开始订阅《家庭科技》,每期必读,她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伴侣”。 我一直在想,像《家庭科技》这样好的刊物,总不能一人独享,我要把  相似文献   

4.
《云梦学刊》2010,31(2):9-9
《南湖藏书楼》(余三定主编)于2010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十个部分组成,即:代序;南湖藏书楼记;照片辑;题名辑;题书联诗辑;印章辑;联诗辑;散文辑等。南湖藏书楼座落于岳阳市南湖畔,系余三定私人藏书楼。南湖藏书楼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沈鹏题书楼名。“代序一”由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撰写,“代序二”由朱平珍撰写。《南湖藏书楼记》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龙协涛撰写(原载《人民政协报》2008年2月4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9期转载)。(杨年保)  相似文献   

5.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en.吕友仁先生着文,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是“骖”的借字,当读cdn(见帖汉语研究价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掺’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至田夫野史,都称曾子为曾参(日记卜,无有读曾参(C日一者。曾子故里山东鲁西南一带地区的百姓也都读Shgn。清代以前,也未见有读con者,不读csn倒有确证。《说文·林部》给“森”注音说:“读若曾参之参。”“参”与“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籍,浩如烟海,治史从何处着手?这是刚走进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我在大学时没有专修历史专业,但后来选定史学研究为职业却不是偶然的.我从小喜欢读古书,且有一种特殊兴趣,大约与家庭影响有关吧.那个时候,往往有书则读,很相信“开卷有益”这条古训.“正史”固然读了几部,野乘笔记、神怪志异、演义传奇、诗词歌赋也读了不少.当时不辨文史之界,又听长辈说不能误信演义、传奇之类的书,于是,我常常犯“傻气”,读了旧的历史小说,必要到“正史”中寻找根据,大概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现代诠释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展开的很热烈的论辩虽已过去,但从近年来散见于各种著述文论中有关“本体论”的观点不难看出,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分歧甚或背立不仅依然如故且愈益根深蒂固。其症结似乎不在于“有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或是“物质——实践本体论”的纠缠,而在于“究竟什么是本体论”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本体论问题本身即哲学本体论究竟要探究和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上的瓜葛。回应《哲学研究》新近一篇文章对“本体论”的话难①,追忆那场并不遥远的争鸣,笔者拟再次将一些…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中心观”观点产生前的学术背景近年来 ,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问题趋势 ,曾经存在 2 0世纪 70年代前费正清与李文森主导的“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循环往复 ,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 ,只有 1 9世纪中叶西方发生冲击之后 ,才发生巨变 ,向近代社会演变”…… (译者代序第 5页 )观点模式与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以中国为出发点 ,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 ,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 (译者代序第 5页 )和“力图以帝国主义这一历史范畴作为探索1 949年以前全部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左传》一书,晋杜予之旧注由于望文生义,多有失笔之解,如不知“伯、子、男”为三族之亲对“郑伯男也”及“伯姬来朝其子”之失解是一类;由于断句之误,如“单公、子愆期”读为“单公子、愆期”,又是一类。还有其他之误,笔者已各有专题的考释,论证过,不在本篇里一一列举了。本篇主要的是择出录笔志音之字,对此旧多以“同声假借”为解,而注释者杜予氏有时却有所疏忽,为这种录笔所误,在这里举出几例,说明读古代典籍不能尽信古解,读者须独立思考,始能求其古旨真义。  相似文献   

10.
读者琐谈     
《老子》,五千言,历来版本各异,注家甚众,故断句、释文,歧义存焉.近读张松如周志的《老干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深感作者将“古今聚讼,这无定诂”(《校读》第3页)的老义译释得如此信达,实在是功力不凡.任继愈同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版),也是笔者经常研读之书;译者对其1978年版作了较大修订,并对学术界研究老于哲学思想时,“代替古人讲他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新译,第43页)的倾向作为反思,认为不能简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非‘唯物”即‘唯心’地‘一刀切”.这无疑是老子研究方法上…  相似文献   

11.
读了蔡德贵教授所著《季羡林传》,我不仅感动,而且沉入了无尽的深思和遐想。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读不完”正是此书魅力所在。传记有各种写法。作...  相似文献   

12.
从《读通鉴论》中可以看出,晚年王夫之将贾谊视为一个“自异于李斯也不能”的权术型政治家。基于此,王夫之认为贾谊在学问上“粗而不纯”,在政术上部分认可但又认为他“不闻道而只为术”,在道德上认为他“不丧其贞”但又“刻薄寡恩”。总体而言,晚年王夫之对贾谊评价不高。之所以如此,当与《资治通鉴》中贾谊“政术型政治家”形象的文本限定、明末社会反思与批判思潮、王夫之的理想人格、王夫之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体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14.
笛卡儿《哲学原理(代序)》是他给(哲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ilOsophy)1647年法文版译者所写的信。作为“代序”,此书目的如作者所言,是解释《哲学原理》的主旨,写作意图及可能从它获得的益处。作为一篇哲学著作的序文,笛卡儿在其中虽未尽周详,但却尽可能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哲学的一般见解,即对哲学的内容、目的、方法等一般问题的见解,本文力争在许可的限度内对此作一简要叙述。 苗卡儿对哲学的一般看法是从如下最平常的问题入手的,即什么是哲学?他沿用古希腊人对哲学的诠释,认为“哲学”一词意味着研究“智慧”。所谓“智慧”,在通常的意义上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慎思或处理日常事务的  相似文献   

15.
读蓝公武先生根据Kenp Smith的英译本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 ,发现他在绝大部分语境中将“Appcarance”和“Phenomenon”都译成“现象”.笔者认为,这两个词虽有同义的一面,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将两者完全混同并以一个词译之,直接影响了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理解.蓝译本的根据与笔者所读是同一个英译本,问题首先是这个英译本与康德原文之间“信”的程度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至今 ,史学界经常说“唐宋”、“治隆唐宋” ,笔者认为不科学。宋是五代后中国多国并存时期的一个连汉族都未统一的地方割据政权 ,长期是辽、金的“臣、侄”国 ,不能与唐等统一朝代并列。宋所处的历史时期应称“五代六朝”。宋在当时也不最“隆盛” ,一个异族的“臣、侄”国不能称“隆盛” ,真正“隆盛”的应是它的宗主国辽、金和后来灭它的蒙古 (元 )。对宋在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懦弱、腐败、卖国和反动性不应忽略  相似文献   

17.
孙云 《兰州学刊》2009,(5):7-12
“五四”代表着一个启蒙的时代。它的最大贡献和精神本原在于启蒙,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彻底革新以及对传统价值的重新估定。当然,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启蒙本身也存在种种不足和缺误。长期以来,对“五四”精神存在着政治误读和简单化的抽取,这使得“五四”启蒙精神长期湮没不彰,但这并不表明“五四”的启蒙精神没有了现实的意义,甚或更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上海经济年鉴》于5月30日正式出版。编审委员会主任徐匡迪以《新起点、新纪录》为题撰写了代序。 徐匡迪市长在代序中说:“如果我们把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每一年比作跨出的一步,那么每一本《上海经济年鉴》就是一个纪录。如果说上一本经济年鉴是20世纪上海经济的里程纪  相似文献   

19.
此是笔者读船山公遗书有感之作。船山公自题门联:“他生杜宇唤春归”;自题画象:“梦未圆时莫浪猜”。笔者有感于今日中国之社会主义社会蒸蒸日上,深知船山公当年所唤之春已归,而其所期之梦亦圆矣。  相似文献   

20.
读《河伯不用“掉转头来”》一文(《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颇有同感。但觉雷文只谈到了“旋”应作“改变”讲,而未谈及“旋”为何可作“改变”讲。这个问题不谈透,似不能稳固立论,因此再来啰(口苏)几句。愚以为,“旋”当训作“还”。《尔雅·释言》:“还,复还也。”郭璞注;“还音旋”。这里,郭璞用“旋”为“还”注音,说明古代“还”、“旋”音同。《广韵》下平声仙韵中:“旋,还也,似宣切”;“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