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往往被理解为是对宗教的全面、彻底的批判,最终是为了消灭宗教,并进而被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局限性。然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一则不是对宗教本身的批判,而只是对那些与剥削制度相关联并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特定宗教形态,亦即宗教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批判;二则即便是对这种特定形态的宗教,马克思也并未加以绝对的否弃,他看到了在这种宗教形态中所蕴藏着的人的本体论追求精神。因此,解放被宗教异化了的人的本体论精神和寻找人的本体论精神的真实根基就成为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两大本体论旨趣。  相似文献   

2.
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直接来源"外,对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的清理与批判,同样构成马克思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命题,表达了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宗教批判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蕴含在其批判逻辑之中。近代哲学发展经历了上帝自然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集中于对宗教异化表现形式的揭露上,并没有实现彻底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重新以宗教批判作为前提和起点,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彻底清算了"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最终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了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历史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超越了"彼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了"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批判的逻辑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深刻省思。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视域重建使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概念具备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出发,联系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副本”来批判现代国家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原本”;在宗教批判层面上,将宗教神学批判和政治现实批判同步推向纵深,揭露现代国家与宗教国家的共通属性;在制度批判层面上,剖析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制度安排及其结构性矛盾和危机;在实践批判层面上,揭示政治国家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为超越现代国家、扬弃政治现代性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路径。马克思现代国家批判的四重维度共同构成一幅内在逻辑嵌合的理论图景,蕴含着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历史命运的洞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与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性的批判密切相关联.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实质并不是要简单地从字面、理论层面消灭宗教,他意在揭示传统宗教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化身,最大的弊病在于遮蔽或疏离了人本身,尤其是遮蔽或琉离活在当下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生存境遇、生存状态等,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只是对一种样式宗教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发现感性的现实生活世界这一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王智勇 《兰州学刊》2005,1(5):58-59,62
青年马克思以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为其异化理论的切入点.他继费尔巴哈之后对宗教批判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和终结性的论断,并在此过程中,自觉把握住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哲学任务,把宗教批判诉诸于社会批判,实现了青年马克思哲学主题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结合物质利益问题困境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马克思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视野,将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社会现实层面;通过深入研究宗教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释与批判宗教现象的新原则,戳穿"天国"与"尘世"的秘密,回答了"尘世"如何创造"天国"的问题,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宗教批判的完成是展开其他批判的前提,也是解决人的解放问题的第一步,宗教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否定而肯定人的存在。”据此,我们认为,马克思早期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它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批判宗教的结果引申出关于人的理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必须推翻那些奴役人、屈辱人和蔑视人的一切关系。因此,对宗教的否定成为马克思研究人的理论前提,而对“人的存在”的肯定,又是批判宗教的最后证实。宗教问题与人的学说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就构成马克思早期宗教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深刻批判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关键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于资本社会的批判维度,但是与马克思将批判最终落到无产阶级运动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更多地发展为无法把握的宏观现实,寄希望于意识、文化、艺术等层面上的解放,而社会实践领域则相对沉寂。在当代,资本批判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这种转机是否真正继承了马克思的精神是值得考究的。在为资本逻辑所统治的当代社会中,要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并寻求人类社会的解放,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重新构建资本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卢梭针对基督教的世俗化倾向,提出具有意识形态效用的“公民宗教”范例,旨在通过重塑宗教精神来实现现代政治秩序的重建。但是马克思面对卢梭的政治方案并没有接受。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应自觉地提升至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高度,由此展现为“神圣形象”批判和“非神圣形象”批判的两种批判进路,并将这两种批判贯彻在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剖析当中。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阶级,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运行方式内部,并自觉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自身时,才有可能在现实的意义上为现代政治社会和未来文明探索出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指导我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是全面的生态批判,包含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方面。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不是抽象的生态批判思想,而是实践的生态批判思想,即是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解决实践问题的生态批判思想。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质,就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维度进行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通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更是通过慷慨激昂地宣扬自我意识哲学与大众宗教的对立、细致入微地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以及逻辑缜密地阐明哲学的现实化与世界化,彰显出了深刻鲜明的宗教批判精神与追求人类自由的崇高责任。深入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思想,有助于厘清人的解放理想得以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秦慧源 《理论界》2012,(10):76-79
批判性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展开社会批判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进行了继承与发挥;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二代领导核心则把社会批判的矛头转向了工具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领导人霍耐特则以"为承认而斗争"为旨向对批判理论进行规范建构。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拓展,批判理论的演变逻辑彰显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时,着重解析了剥削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利用宗教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使宗教具有了麻痹和腐蚀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消极作用.这是"宗教鸦片论"产生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现在历史上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中仍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宗教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德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哲学人类学转向和唯物史观转向,共同体认一种特别的力量:理论的解放。这要归功于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共同指向了基督教德国的神权君主政治,且分别从批判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统治真理性来展开。因此推动理论解放的力量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对之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到政治哲学的沉思:理论的解放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体现了社会历史、实践行动、价值立场三重向度。作为理论形态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昭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理论形态的唯物主义考察,确立了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形态的必然到来;作为实践行动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对于社会空间形态变革的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行动纲领;作为价值立场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明确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批判的根本宗旨,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空间生产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揭示了资本增殖对空间生产的支配,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异化现象,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创造理想社会空间形态的作用,蕴含了人的空间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想 《理论界》2008,(9):19-20
马克思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对前人、同时代人甚至自己的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批判理论。本文主要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析,以求全面继承和发展其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