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一)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时序分析1、三次产业的GDP结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我区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1.5%,42.1%,36.4%。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经济结构现状及目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经济结构调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产业结构从纵向分析,四川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78~1982年间农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表明率先在四川进行的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是纠正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的偏差而产生的暂时情况。第二阶段是1983~1999年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的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  相似文献   

3.
3、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省的就业人口正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3.53%,第二产业占40.65%,第三产业占25.8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9.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0.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8.84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污染减排倒逼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因素。以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测算了2008-2012年污染减排倒逼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表明,虽然污染减排给传统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内部,重污染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样本区间内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污系数趋于下降,污染减排促使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当前,中国环保倒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仍然存在障碍,应进一步强化环境问责、企业减排、环保执法及公众参与的倒逼机制,协同推进技术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张志真 《浙江统计》2004,(11):37-37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受产业结构的制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3年,我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仍不尽合理.一方面,第二产业迅速发展,造成了第三产业在GDP中份额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偏小,区域消费中心远未形成.2003年末,我区户籍人口12.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05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城市基础还未形成.  相似文献   

6.
一、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 10年来,我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9.56亿元,比1993年增长4.8倍,年平均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99亿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60.1%、5.3倍和5.8倍.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由1993年的13.1.61.3:25.6调整为4.0:63.0:33.0.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椒江经济增长格局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推动逐步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7.
一、我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所占的构成比重不断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随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而趋于快速上升、缓慢上升、不变和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  相似文献   

8.
孙菊生  张启良 《统计研究》2001,18(11):40-42
一、产业结构演变呈现七大可喜趋势   1 江西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实现了由“二、一、三”型向“三、二、一”型的历史性转型。“九五”时期 ,江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 7%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 5 %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 2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 ,由 1995年的 32 0∶34 5∶33 5变为 2 0 0 0年的 2 4 2∶34 8∶4 1 0。三次产业结构次序从 1996年开始 ,由“二、三、一”型进入“三、二、一”型 ,这是江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五”—“九五”四个五年计…  相似文献   

9.
仲立 《江苏统计》2000,(5):36-37
常熟市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依然低于第二产业,要达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常熟还需15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关联看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上海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突出以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以及工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战略重点,使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移,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演变.本文根据投入产出部门关联理论,利用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出了1987、1992和1997年各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并找出对国民经济有较大连锁效应的产业部门,为进一步调整上海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把加快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全县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30年来,我县历史性的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主要方面: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乌兰县经济总量从1739.6万元增加到39861万元,增加了381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1.27%;2007年,一、二、三产业分别比1978年增长8.9倍、178.4倍和7.5倍,分别年均增长8.22%、19.59%、7.68%。经济总量“十五”时期以来年均增长22.38%。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2元增加到2007年的105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1倍。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全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2007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54:59.86:17.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2.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7.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带...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根据初步核算结果,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6.1%,比第二产业高2.2个百分点,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是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1978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3.9%,不仅低于第二产业(占比47.9%),也低于第一产业(占比28.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开始加快。1979-2013年,第三产业年  相似文献   

13.
罗彬 《广西统计》2001,(5):36-38
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的骨架,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回顾兴业经济的发展,无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息息相关。1990年以前,兴业的经济是典型的农耕型经济,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 比重高达70%以上。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新兴业县的设立,三大产业的经济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业作为后起之秀的生力军地位日益突出,经济结构的改善使财源得到有效的拓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上升到5%左右。二○○○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8亿元,占49.1%;第二产业增加值4.33亿元,占23.7%;第三产业增加值4.98亿元,占27.2%,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基本为第一产业占一半,剩下的二、三产业各占一半(第三产业比第二略强)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沈江  张婷 《统计与决策》2012,(5):147-150
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成本,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以面板数据实证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期间,物流业发展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得出,物流业自身发展及其所带动的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同时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化,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建济发展的重点、就业人数和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将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移,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东丽区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敬艳辉  谢佳 《四川省情》2005,(12):35-36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分析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方向,对于发展地区经济的意义重大。本文利用四川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四川的产业结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现状2002年四川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08%、40.66%、38.26%,其产业结构与全国和西部地区对比如表1所示:表12002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情况表(%)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14.5351.7433.72西部20.0541.3138.65四川21.0840.6638.26资料来源:四川统计信息网与全国相比,四川省产业结构的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增长优势1.增长阶段优势.在经历了农业快速发展和80年代轻化纺织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充分发展的阶段后,进入90年代以来,全区正处于初步工业化之后,以重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的运行规律情况看,在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将重现以下基本特征:(1)经济增长速度快,一般在高位区间运行;(2)持续时间长,大约可维持15—20年左右,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3)产业结构在调整和升级中发生剧烈变动,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4)持续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5)重化学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发挥这一优势,我区经济就有可能获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一、我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据悉,1947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2005年达到3822.77亿元。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47年增长163倍,年均增长9.2%,其中1979—2005年平均增长11.4%,特别是“十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6026元。194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197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2.7%。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5年的15.1∶45.5∶39.4,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9.
张晶 《内蒙古统计》2001,(2):12-12,14
(一)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国民经济已连续五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从“八五”期末的833亿元增加到“九五”期末的1400亿元,年均递增10%,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比例关系,由1995年的31.2:37.8:31变为2000年的25.1:39.4:35.5,第一产业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主要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李宗青 《青海统计》2007,(12):30-32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省整个就业形势会随之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上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趋势,对于进一步认清今后就业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就“十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发展的趋势作一简要分析和预测:一、我省“十五”期间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分析根据统计年鉴公布的有关数据变化趋势和从实际工作中掌握的情况看,从2001年以来,我省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在经历了九十年代末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