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代前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前,由于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等,都是右文之主,学术文化也处于发展的良好态势。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些文化传统,开元天宝年间,文化空前繁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2.
唐前期宫廷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前期宫廷诗是一个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唐前期包括太宗时代(含高祖时期、高宗前半期)、武后时代(含高宗后半期、中宗时期)两大阶段,大致相当传统的“初唐”时限;宫廷诗不同于“宫体”概念,系指作为诗坛中心所在的宫廷范围内的诗歌创作,以趣味相投的诗人群、大体稳定的题材内容以及几乎一致的表现程式为其基本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3.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地位升降有密切关系。高祖崇经,其诏令引《诗》亦颇有深意;太宗继续巩固经学地位,其诏令引《诗》更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高宗及以后数朝,经学地位有所下降,诏令引《诗》多乏善可陈;睿宗时境况略有回升,为玄宗时经学复兴作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张月月 《中文信息》2013,(5):127-128
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帝王,同时还是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唐玄宗李隆基对我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创立了教坊、梨园机构,其次改革了乐制使胡曲与俗乐实现了大融合,谱写了盛唐之乐的新乐章。  相似文献   

5.
唐朝前期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本文便就武德元年(618年)至弘道元年(683年)的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六十五年间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措施及其作用,略作探索,以就教于师友。一、发展学校教育多元化,培养各类人才。唐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对学校教育事业这个阵地的利用,把发展学校教育当作治国安邦的重要策略之一,其表现在:(一)学校教育多元化唐朝前期为了培育各级各类人才,在魏晋南北朝已有中央官学系统的国学、太学、四门学及从事专业教育的律学、书学、算学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教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写道:“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陈寅恪的观点影响很大,直到今天,某些唐史论著,仍然因袭陈寅恪的观点,宣称武则夫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垄断。但是,历史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提出两个证据。  相似文献   

7.
王鸿儒的历史小说创作已逾十载,迄今已出版“大唐系列”小说六部,即“大唐之秋”系列──《盛唐遗恨》、《大唐歌妓》和《日落长安》人;“唐风晚唱系列──《风尘豪门女》、《风雪陵园妾》和《风流女道士》。这些小说出版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深受唐文化影响并对唐文化仍有浓厚兴趣的日本,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台湾出版了由《盛唐遗恨》更名的《天宝遗恨》;国内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评论文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基地上构建新的艺术世界》及《大唐悲歌的现代吟唱》。前者认为,《盛唐遗恨》一书较好地揭示了李隆基…  相似文献   

8.
道教与唐代豪侠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与唐代豪侠小说路云亭李唐王朝尊老子(李聃)为“玄元皇帝v,从高祖、高宗、玄宗,到骚人墨客、乎民百姓,都表现出了对道教前所未有的兴趣。可以说,作为“国教”的道教的影响,基本上占据着唐代雅与俗两种文化的主导地位,道教对唐代的文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  相似文献   

9.
李世民与唐代书法文化武原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盛赞这一时期书法文化的巨大成就时,就不能不提及庸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同时,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关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以及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研究者的论述已经是很多...  相似文献   

10.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对他的评价,当然主要应该在政绩方面,近十年来,笔者曾多次论述唐高宗在位期间,能任贤纳谏,生产在发展,疆域有开拓,其雄才谋略虽不及乃父太宗,但并非昏庸无能,他让武后参与政事,亦非出于懦弱。唐高宗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①。而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迄今却鲜有专论。因此,本文试就唐高宗在这方面的成就进行探讨。一、兴办学校,提倡科学学校是发展文化的摇篮,在高宗统治时期,学校教育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局面。永徽元年(650)六月,高宗下诏说:“殷、周创基,教学成本”,借古喻…  相似文献   

11.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人。贞观十年,她才十四岁,就因“有才貌”而被召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由于得到太宗的赏识,还被赐号“武媚”。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死去,其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按当时宫例,则天就与太宗的其它“嫔御”出宫作了尼姑。因高宗为太子时,就已和则天暗暗相爱,旧情难忘;再加则天虽已年近三十,但风韵犹存,所以不久她就重被高宗召进宫来,立为昭仪。则天遂复获在统治集团上层施展其政治才能的机会。她以“诡变不穷”的权术和铁腕手段,首先击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的发展到了刘知几生活的盛唐时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汉、魏以来 ,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史学 ,他们设置史官 ,储备史料 ,修撰史书。尤其是唐太宗贞观年间 ,改组史馆 ,由宰相监修国史 ,更是大大加快了史书编纂的速度。“二十四史”中 ,有八部正史修纂于太宗贞观至高宗显庆年间。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史部书目 ,已多达 5 71家、85 7部、1 6 874卷。此外 ,尚有 35 8家、1 2 32 7卷没有著录。史学的空前繁荣 ,客观上需要对过去的史学进行一次总结和批评。刘知几顺应了这种需要。在《史通》中 ,他在总结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 ,…  相似文献   

13.
《大唐歌妓》(以下简称《大》书)是王鸿儒同志继《盛唐遗恨》之后,又一部以大唐帝国败落史为艺术考察对象的历史小说创作.不过两部小说在艺术审视的楔入点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说《盛唐遗恨》是以李隆基、杨贵妃情爱关系为主轴,描述了一个强大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过程,充满了挽歌式的情调,那么,在《大》书中,王鸿  相似文献   

14.
宋太祖朝曾四次大规模搜求书籍,而太宗朝则多达七次。两朝相较,太宗朝的图籍搜求不仅在数量上大于太祖朝,而且措施得力,搜求具有专科性,与编纂紧密相连,在质量上也远胜于太祖朝。太宗朝的书籍搜求能获得长足进展,除了政局较为稳定、经济更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原因外,太宗个人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晋书》原名《新晋书》,后人或称之为唐修《晋书》,是对两晋南北朝时人编纂的所谓“十八家旧晋书”而言的。全书132卷: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是研究两晋十六国史最重要的一部史籍。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所编纂的诸正史中,以《晋书》的篇帙最长,而成书的时间最短,参预编书的人数也最多,这与《晋书》受到后人的非议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拟就此进行考述。关于《晋书》编纂的年限,有人认为是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开纂.20年成书,其依据主要是《旧唐书·房玄龄传》。房传载:“贞观十八年,与司徒长孙无忌等啚形于凌烟阁……,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留守……。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撰《晋书》……到20年书成。”按房传这一记载在时间方面谬误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唐代咏颂杨玉环形象和故事的诗文作了一个综论,主要分析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文人对待这个问题的不同观念和意旨,以及各时期对杨玉环事迹重要问题的看法,认为杨玉环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话题,从而推断了后世以李隆基杨玉环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必然的基本倾向,和历史题材文学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7.
庙号、谥号和尊号,在读我国古史时经常遇到,兹略加考述。一、关于庙号庙号,称祖和宗。《礼记》说:“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说:“应说非也。祖,始也,  相似文献   

18.
宋初太祖、太宗权力交替之际,张守真神降利用黑煞神崇拜为太宗得位制造符命。太宗即位后修建上清太平宫,专门供奉黑煞神,作为国家重要祭祀对象。真宗建造的玉清昭应宫有凝命阁,用以奉祀黑煞翊圣真君。南宋初年,高宗也利用黑煞等四圣为王朝中兴的符命。两宋王朝政治均与黑煞神信仰关系密切。从图形和星命文献可以推考出黑煞神原型为西方传入的罗睺、计都星神,融合道教北方禺彊神形象,在晚唐五代形成一种新道教神祇。黑煞信仰在五代两宋非常流行,与王朝政治有密切互动,其地位升降也反映了宋代道教发展变化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盛唐时代,西域等地外来文化艺术进入中原地区,促进南北文化交流,中外多元文化融为一体,大渗透、大融合、大交流。在此背景下,盛唐绘画与同时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互相借鉴、互相渗化、互相交融,共同造就了唐代多元化艺术的辉煌篇章,并发展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兴盛的高峰期。这既是各文化艺术的互通性和互渗性中审美流变的结晶,也促进了唐文化的整体发展,在当时和后世均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朝前期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李渊的初步筹划、太宗的"大跃进"、高宗的务实调整、武则天的人为限制以及玄宗前期的真正繁荣五个阶段。唐朝教育的所谓"繁荣"更多的是一种政策上、制度上规划出来的繁荣,是纸面上的设想,而非生活中的实情。唐朝教育对中国教育之所以影响深远,更多的是因为其在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