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秋赏月习俗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秋赏月习俗虽然始于何时从无确论,但若从先秦至唐的古代赏月诗中寻求线索,可得出结论是:赏月诗从先秦至唐,有一个从一般的赏月诗向赏明月、赏秋月、赏十五明月、乃至赏八月十五中秋月诗的发展过程,由此可得出中秋赏月习俗应萌发于南北朝、始成于初盛唐、渐兴于中唐、大盛于晚唐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一年明月今宵多,但愿一见九州同”。中秋和天上的月亮紧相连,月亮牵动着无数诗人的情愫,发出万千咏叹。  相似文献   

3.
浩月 《今日南国》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相似文献   

4.
刘永加 《社区》2017,(29):12-13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鲁迅先生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述。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其写作时间多在开元天宝后,正缘于唐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而《叶净能诗》中的玄宗游月宫传说,可视为唐代中秋玩月诗流行的故事背景。其诗境与道教神仙传说相融合,多趋清冷,而不同于后世中秋赏月的团圆氛围。道教中的许逊信仰,更为八月十五玩月的娱乐化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6.
中秋话月饼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0):52-5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相似文献   

7.
侯景娟 《老友》2010,(9):19-19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晋朝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时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  相似文献   

8.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9.
浩月 《今日南国》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0.
一文 《山西老年》2011,(9):49-49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1.
秦冉 《社区》2008,(26):28-2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相似文献   

12.
文学母题是文学发展过程中被不断书写和反复表现的共同主题 ,苏轼的《中秋月》,通过对中秋月夜情境的描绘 ,表达了生命易逝、人生无常及与此相伴的孤独体验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13.
儿时中秋,祖母总要祭过月娘,才许我们吃月饼,而月娘,总是羞羞答答,等啊等啊,许久也不见她的债影。终于星光渐暗,一轮圆月转着金波自东山缓缓升起。定是神工又把飞镜重磨,月光才如水样清柔,映手于出山峦虬劲的骨干,院里的香案,案上的月饼,连袅袅的青烟亦可见了。  相似文献   

14.
盼直航     
张老太,泪汪汪,海峡隔两岸,亲人在那边。年年中秋盼团圆,回回总是空相望,飞机绕香港,回家太艰难,对月许个愿,明年中秋定直航。指导老师沈佳杰盼直航$浙江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三[4]班@陈乐滟  相似文献   

15.
何怡 《新天地》2016,(9):24-25
中秋节无疑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下,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吟诵、描绘中秋的名作,也留下许多温情传说. 风俗:同赏一片月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   

1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2009,(9):20-23
在北京,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秋节又名“八月节”、“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从它众多的名目,便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19.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节日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年中秋节,古往今来,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把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位江苏才子,叫缪文才,在中秋之夜,设宴请好友顾松年赏月吟对。顾松年抬头望月,口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六个"月"字巧妙组合,缪文才始终未能对出。直到这年除夕,缪文才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佳句:"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以年对月,甚为工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