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我国经济地理的落后面貌。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关于生产力分布问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要问题之一的生产力分布问题给予极大重视。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开始注意到纠转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落后与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并着手在内地建立了不少工业。但由于这一时期集中力量搞经济恢复工作,工来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状态仍未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坚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体现,是与时俱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一)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当前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全面计划,也包括了全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计划;它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文化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与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建设干部的培养来提供保证;所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就可能而且必须迅速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其最高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但在一定条件之下,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不能不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以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工业建设,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这种辩证的关系的正确体现,正是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的优越性的基本表徵。我们也必须持着这样的观点来研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能否真正树立生产力标准,是民族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关键。 一、只有树立生产力标准,才能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 民族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赶上先进地区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果仍然沿袭自然经济,就必然束缚生产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税收工作必须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而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长期性的前提下 ,税收收入不可能出现跳跃式大规模的增长 ,而必须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同时 ,初级阶段这一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当前我国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种只能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也决定了管理与打击相合是税收征管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布局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产力的布局是否合理、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均衡,不仅关系着经济上能否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整个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各民族的团结、边境的稳定、国防的巩固和能否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旧中国绝大多数轻重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在美帝国主义于1950年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武装强占我国领土台湾省,并纠集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后。中央决定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除了以鞍钢为中心的辽宁工业基地外,主要放在中部和近西部的武汉、包头、兰州、成都、西安等新的工业基地。这对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开发内地资源有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沿海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李富春副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和鄧子恢副总理提出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计划的报告」,以及这两个报告所展示的远景,给全国人民带来无限的欢欣和鼓舞!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我们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发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把我们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啊!我国的黄河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一条灾害性的河流」,几千年来被这条浑浊的河流吞  相似文献   

8.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纲领,是我们党运用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来有计划地发展并改造国民经济的具体措施,它是我们伟大祖国富强繁荣、人民生活美满幸福的保证。在这个巨大的计划中,极其正确、切实、合理地规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规模和速度,并以首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列宁原则为依据,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作为指南,所以,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典范。  相似文献   

9.
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中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只有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强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红旗,以连续两年的大跃进的步伐,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跃发展的光辉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比正确。1958年和1959年连续的大跃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民经济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更高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要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以改革创新和开拓前进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去。社会主义财政,是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有计划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型财政。为了保证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在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心任务。这不仅因为目前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很低,很不平衡,而且因为归根到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能否从社会主义的根本、长远利益出发,迅速、全面、持久、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应该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制定政策和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思想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中心任务问题;实现前述任务所要遵循的道路、原则和手段问题.关于前者,他着重阐明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路;至于后者,则着重论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我国伟大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布了,它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綫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它将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了我国工业将有巨大的发展:它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增加百分之九十八点三,全部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四点七,这种速度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其中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工业(包括地方国营工业)的发展还要高: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七点八,国营工业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八点一;可见我国工业建设首先保证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并表明我国底工业化,乃是社会主义性质底工业化;同时表示了我国工业发展是以从高速度进行的。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规定得这么高,完全有其客观的必要性。我们知道,目前我国正处在过渡时期,我们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约需要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去年初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①强调依法治国,把法制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这是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依法治国,就是依法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加强经济法制,依法管理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水平低下是我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要展现优越性,首先就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三个有利于"原则,提出了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思想;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体制上的障碍;强调"先富带动后富"和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策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保证。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特色及其建设金学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今后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已经公布实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贯彻执行,这是我们搞民族工作的同志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展现了“七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改革设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中国大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准确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是确定包括三线建战略后方的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前提;二是改善生产力布局,是艰巨、长期和循序渐进的任务;三是战略后方的建设要尽量遵循经济规律;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中国全局力量的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三线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工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工业结构是指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比例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是实现生产力地区布局,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发挥地区经济优势,提高工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