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知识行动者基于特定的学科制度框架所从事的跨学科性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活动。学科制度精神的惯性约束和学科制度结构的刚性壁垒,阻滞了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话语霸权以及现代学科疆界林立的大学丛林,则为阻力的生发提供了土壤和养份。为了推动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多管齐下: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为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培育知识行动者;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推动多中心治理为特征的跨学科学术建制的建立;运用协作式或整合式方式推动跨学科研究计划、目标、概念的共识;扬弃传统科学思维方式,为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提供意识形态支持;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在体制内优化跨学科研究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的生成经历了作为社会状况研究的学说和学科化的社会科学两个阶段,而社会状况研究的学说与学科化的社会科学的形成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其学科制度的生成演变过程。社会科学学科制度的生发具有独特的逻辑:学科的建制化是其生发的直接路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其生发的根本依据;复兴中的大学是其生发的渊薮之地;学科规训I制度的革新是其生发的催化剂。解读社会科学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化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以及促进社会科学的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逐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开始向着综合性、交叉性的跨学科方向发展。从学科交叉、基础应用研究、跨学科机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法、跨学科课程六个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有助于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人文社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科体系中都占有特定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了 3个问题 ,即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与多学科对话的教育社会学、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的教育社会学 ,旨在引导我国教育社会学从“自在”走向“自为” ,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研究中已有的三种类别的学科体系构想,虽各具特色,但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要突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及学科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它应包括基础社会学、范畴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区域社会学四个部分.其中,基础社会学为其他部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学科体系的基石;它和范畴社会学组成社会学学科体系的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是一个新崛起的、具有良好学术传统、产生过一些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的优势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在2011年初得到国家学位办的正式批准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和学科建设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参考文献作为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学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在整理了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四个学科国内权威学术期刊所发表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国内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经济学、社会学和国外接轨较快,法学、政治学和国外接轨较慢;各学科对外部知识的引用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对比各个学科在1998年和2008年的跨学科引用情况后发现,经济学的自引参考文献比例下降明显,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三个学科自引比例均有所上升。另外,社会学和法学这两个学科对经济学文献的引用较高。相对而言,政治学引用经济学文献的比例较低。对于国内跨学科研究并不发达的原因,跨学科学术期刊的缺乏是影响参考文献引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国内目前从事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人员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传入中国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一直受到挑战。文章从社会学学科自身存在几个问题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学科是知识与权力的统一,同时又在一定载体上得以显现.学科的演进方式至少存有四条主线:一是知识的"整体-分化-综合"演进主线,二是数学方法在学科中的"分离-核心-融合"演进主线,三是学科制度的"松散-严格-灵活"演进主线,四是社会阶段的"农业-工业-后工业"演进主线.学科演进方式决定了跨学科研究需要形成共同机制与普遍方法,这对高等教育学形成跨学科的结构和超越多学科的方法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的学科规范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学科规范,强调学术建设的规范化,是近年来社会学界具有导向意义的重要议题。本文着重就社会学重建20多年来,社会学界就社会学学科规范与发展等问题的探讨进行总结、反思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项目本质上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指归而产生的,其目的性和实践性非常鲜明。社会问题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互动过程,某部分人的"困扰"上升到公共性议题需要经过相关部门一系列的宣称、界定,经过正当性论证之后最终进入执行部门的项目规划之中付诸行动。社会工作项目中的社会问题分析大多遵循功能分析范式,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把问题进行操作化定义。社会工作项目的运作和管理过程具有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参与各方关系的契约性、活动过程的档案化等理性特点,并遵循目标明晰化、操作标准化、过程系统化、效果可量化等原则。在介入和干预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应当时刻对自己的行动保持反思,不能因为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规则而扭曲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经验研究的“过密化”现象是由理论意识和理论指导贫乏所致 ,理论社会学是把历史、理论和方法统一起来的基础学科 ,关注理论社会学的训练和研究 ,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一直是社会理论讨论的焦点。遵循舒茨现象学社会学之路,伯格与勒克曼从社会实体的概念出发,解析社会实体客观建构与主观建构的辩证过程,展现了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问彼此建构的关系,开辟了一条面向常人日常生活的知识社会学之路。它凸显了知识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是社会实体客观性外在化及其内在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来看,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讨论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模仿式形成阶段的结束,因而这场讨论可能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转折性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建构要消除规范化、科学化与本土化、中国化之间的二元对立,中国社会科学应该是一种“地方全球化”知识,它来自于“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的双向推动。而且,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必须是一种全球意义上的自主性,这牵涉到全球不同地域之间和国内不同场域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以大数据为标志的数据密集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计算社会科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当前大数据的概念混乱和概念泛化导致不少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以及计算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大数据的本质和特征的辨析,从计算社会科学视角厘清大数据的定义;并分析和阐释与大数据密不可分的以物联网、非关系型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以及二者之间一体两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实数据状态与数据处理技术水平,分析当前数据驱动型知识发现和理论数据双向驱动型知识发现的优势和局限,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所面临的困难及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学报评鉴作为一种编辑理论,它寻找着哲学上的支撑.对社会科学学报评鉴的存在依据、运作方式和发展途径都需要得到哲学上的回答.评鉴惟实观由现实环境中得出,它主张主体惟实、过程惟实、环境惟实.评鉴统一观则追求手段统一、时间统一和空间统一.评鉴实践观强调三种结合,即整体实践与个体实践的结合、管理实践与自修实践的结合、内部实践与外部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其评价现状的分析,主要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益探讨,认为其成果的科学、公正而有效地评价不仅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而且可以促使其良性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高校文科学报应立足于这样一个时代,寻求我们的“当代化”目标,实现学报自身的“当代化”。要解决好高校文科学报的“当代化”,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处理好观念、功能和途径的关系,导向、评价和传播的关系,以及质量、特色和品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林高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必须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学科专业建设应统一于人才培养。要实现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农林高校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在发展道路上,应积极转变思想,突出其战略性地位;加大投入,确保跨越式发展;探索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融合传统优势,寻求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相互借鉴和结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说明研究社会比研究自然更难,社会科学应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也应借鉴社会科学方法,适应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但要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而且要进一步走向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