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拙作《也论“伤心碧”》曾载于本刊1985年第2期上。现补一例证: 《楚辞·招魂》的末尾两句是“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王逸注:“言湖泽博平,春时草短,望见千里,令人愁思而伤心也。”又举另一说:“或日荡春心。荡,涤也。言春时泽平,望远可以涤荡愁思之心也。”从“或日”来看,伤春心,就是荡春心,伤与荡同义。但它作涤荡解释,不免偏离原意。远望千里而令春心摇荡,这才是确解。目极千里,怎么可以“涤荡愁思之心”呢?基调是悲愁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愁情婉转,哪有  相似文献   

2.
“在物”之“理、事、情”指包括人及其精神世界在内的审美容体对象。许以抒情为主的“理事情”说,暴露了一“情”字含“情状”、“性情”二义的概念之含混,却也蕴含了叶燮对诗本质的认识,即创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的艺术形象以表现主观情思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注:[荡]碰闯.(第一册《黔之驴》.引文与原注均据全国统编教材,下同.)“荡、倚、冲、冒”是表示四个动作.把“荡”释为“碰闯”,令人生疑.“碰闯”表示什么动作?是连碰带闯,还是先碰而后闯?“荡”作“碰”解,古书中未见其他用例,难以成立;“荡”含“闯”义,古书中能举出一些旁证,但又与此处的“冲”、“冒”二字犯复.我以为这里的“荡”就是该词的常用意思“来回晃动”(即《辞源》该条下所注“往复动也”一义),是紧承上文“益狎”的具体描写.先晃动之,次依偎之,接着便大不客气了:冲撞之,冒犯之.如是解,前后文意可贯通,动作层次颇分明,不必求深.  相似文献   

4.
自从《红楼梦》传世以来,秦可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了红学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人物;秦可卿之死更被看成是一个“谜”。对于她,赞赏者有之,惋叹者有之,而贬斥者显然居多数。故秦可卿虽名列“金陵十二钗之末”,却枉担“宁府淫乱之魁”几百载。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红楼梦》第五回上关于秦可卿结局的讖语写着:“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而《红楼梦曲·好事终》也云:“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相似文献   

5.
“诗缘情”辨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诗缘情”是与“诗言志”有着重要区别的文学观念。“诗言志”是志中含情,“诗缘情”则是情中有志。“诗言志”强调世情、群体之情,“诗缘情”强调物感之情、一己之情。“诗言志”所涉及的情,带有伦理道德的规范,而陆机“诗缘情”却未作相似的理论规范。“诗缘情”的提出,与魏晋重个体的思潮及文学创作重抒情的倾向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对“诗缘情”观念作了纵向考察,认为:到了南朝时期,文学观念基本上完成了由“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汪道伦 《南都学坛》2002,22(3):51-54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7.
重论周瑜     
多少年来,人们对周瑜的评论众说纷纭,许多有威望的评论家都认为周瑜是妒贤嫉能之辈。(尽管也承认其才能),但我却以为不然,理由如次。一周瑜是一个敢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家。《三国志》的作者曾这样评价周瑜:“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三国”中,对  相似文献   

8.
周邦彦曾被词论家誉之为词中“圣手”,“万世不(礻兆)之祖宗”;他的词作被称之为“词家神品”,“词之正宗”。这些总体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对其恋情词的具体论析,却又是与前面的评价很不一致。张炎说是“惜乎意趣却不高远”,刘熙载嫌其“旨荡”,“当不得一个贞字”,王国维也说“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解放后,一些论者受上述说法的影响,走得更远,竟将周邦彦说成是“风流词客”、“狎客”、“艳情词人”。直至目前,这类说法影响犹存。对周邦彦恋情词的看法关系到对他人品和词品的评价,也关系到对词发展道路的评价,似有单独作为专题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阿罗频多看待人类社会的精神进程,是用了“历史—心理学”的眼光,此即精神哲学的应有之义。吾人判断历史,乃以古往今来的社会事件为对象,其客观依据是“事理”,其主观依据是“情理”,徐梵澄先生则说之为“思心”(mind)与“情心”(heart)。二者合之,静态地说是“结构”,动态地说是“功能”,动静一如可曰“辩证的直觉与具体解悟”(牟宗三)。在阿氏的语境中,知觉性之高境涵摄知觉性之中、低境,故情、理双彰只可在“高上心思”也即“情心”中寻。阿氏认为,人(类),这一憧憬最高者,追求神圣者,他(她)不能只为“身体”而心思(动词),也不能只为“心思”(名词)而心思,应为“高上心思”乃至“超心思”而心思。这乃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1.
唐兴玲诗歌写作在爱和死亡两个向度上探索,充分显露了她的语言才华。正是强烈的死亡意识的在场,使她摆脱了语言和写作双重的惯性,而臻于挥洒自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地,她的后期写作呈现出某种语言的必然性,一种出乎意外的语言行动。浓烈的生命气息和水到渠成的形而上的思辨的形象表达,大大拓展了她的诗歌肌理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文本在她的身后敞开,她终将在那里找到更多的对话者。  相似文献   

12.
诗人唐兴玲英年早逝,是湖南诗坛的重大损失。她是一个极有才华的女诗人,对诗歌怀着真诚的热爱,既潜心写作,也热心组织和参加诗歌活动。在她的创作中,爱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最能代表她创作特色的一部分。在她后期的爱情诗中,似乎游移着某种孤寂的情绪,然而也更见内在的热度,诗人的视野扩展到她的自我形象之外,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察。她的创作在湖南诗人中,可以说代表一个高度,在当代女性诗人中,她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很多论者把达吉雅娜看作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认为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但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其实,达吉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她敢爱敢恨,果断坚决,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不谈爱情"是池莉的一个文学命题,也是她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在池莉看来,爱情是超离现实生活的,本真的生活现实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婚姻和日子,没有高雅的爱情。池莉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世俗男女的同情和启蒙,突显存在就是强者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带给世俗的是冰冷的夫妻和婚姻观念。池莉的这种爱情——婚姻观中存在着道德悖论,降低了文学对现实的审美价值,带来文学对现实生活的错误认知,彰显了池莉小说媚俗化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女诗人中极富个性的一员,海男成为女性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研究亮点。从"个人写作"的立场出发,海男使用独特的、个性化的诗歌语言营造了一个属于女性的诗歌世界。她的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先锋性",诗歌创作饱含抗争的力量,以战斗的姿态坚决地争取女性的主体地位。诗歌风格女性特征鲜明,诗句字里行间充满矛盾和含混,用女性特有的声音诉说"女人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土家族女诗人,冉冉一直是当代诗歌评论关注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大都注重她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角色,关注她诗歌内部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方式,很少注意到生活环境的迁徙和时间的流变给她诗歌创作带来的变化。事实上,冉冉的诗歌创作近年来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中年化”特征:体认到现实的世故,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坚持自我修养和精神提升,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关爱子女成长,用母爱包容并理解一切。与此同时,冉冉的诗歌艺术更加成熟,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存在,其意象和思维的跳跃足以显示出她诗歌语言的强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女主人公简·爱 ,简·爱相貌平平 ,但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其原因就在于她独有的性格魅力。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独立和自由 ;与众多普通女性不同 ,她敢于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 ,蔑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同时她又具有善良的品质 ,她如一团火 ,温暖、明亮、纯洁。她向人们证明了美貌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沿着埃米莉·迪全森极具个人色彩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却意义深远的诗歌。指出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所写诗句不仅清新、优美,那些有血、有肉、有灵的篇章更凝结着诗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诗人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创作的诗歌必将会深深影响和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相似文献   

20.
唐兴玲的诗歌创作融入了对人生的真实体验和独特理解,不管是对世界的赞美,还是对时代的批判,都离不开她的内心涌动的诗性之爱。也只有在爱的感召下,她才会如此坚定地留守于诗歌现场,用笔记录现实的境遇,以魂守护理想的价值,从而写出了富有现代感的精神力量,也写出了一种值得留恋的人生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