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国民政府在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下,尽力维持受英国势力影响的西藏地区的和平稳定,因为这关系到其它边疆地区的人心向背.热振活佛出任摄政,并且倾心内向,中央政府从全局考虑做出了支持热振摄政的政治选择,遴选西藏地方代表参加国民参政会,并派特使入藏办理西藏事宜.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西南边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同时对于边疆地区人民参与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5年《艾登备忘录》曾确立的英国对藏政策遭到古德和黎吉生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建议英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直接支持“西藏独立”,而英国外交部却乘机意图降低西藏对印度的战略重要性,变更既定的西藏政策,废除《艾登备忘录》中不利于中英关系发展的内容,从而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然而此举遭到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的抵制,由此英国政府内部对西藏政策的争论和矛盾急速升温。中国国民党六大准备“赋予西藏高度的自治权”,英国内部的纷争才得以合流。英国外交部、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之间的矛盾是由于英国处理西藏事务的不同机构利益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印度总督寇松主张以武力入侵西藏,消除俄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强化英国在藏优势。荣赫鹏兵侵拉萨是其“前进政策”的主要举措。此时,英国内阁尚无完整的对藏政策,故而对寇松政策予以默认。《拉萨条约》签订后,英政府不同意寇松支持的750万卢比赔款数额,要求改为250万卢比。寇松在压力下,不得不照办。  相似文献   

4.
熬茶布施政策是国民政府"从宗教上推动政治"策略的重要体现。依此政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地区的著名寺院进行熬茶布施,希望以此在西藏构建起支持中央的基本力量,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中央与西藏政治关系的目标。实践表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汉藏隔阂,融洽了汉藏感情,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 ,由于西藏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美国一直企图分裂西藏。这种政策意图并没有因为自然条件和外部条件的障碍而停留于计划之中 ,从 1 94 9年初到《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达成 ,美国从未停止种种政治、外交手段的尝试 ,包括劝说、诱使英国和印度的合作 ,但终因印度和英国自身的政治利益考虑而采取的消极不合作政策和中国中央政府及时经营西藏问题 ,美国的分裂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目的,加紧对西藏的侵略。1899年寇松继任印督后,主张对俄、对藏采取积极政策,西藏成为英俄新的竞逐之地。整体态势是:俄国其势在守,英国其势在攻。英国政府在前进政策鼓吹者的推动下,武装入侵西藏,其军事外交方面的软硬兼施,颇显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度对西藏的政策经历了重要转变。印度从最初拒绝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为了维护其继承自英印政府的特权而试图阻止中国解放西藏,到最终事实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放弃其在西藏的特权。影响印度西藏政策转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及其所推行的政策。印度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歧、美国积极插手西藏问题以及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结盟推动了印度西藏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为了对藏恢复管理权,积极开展对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民政府建立不久,在西藏问题上强调与内地的"同一性",推行地方自治,随着宣慰等措施的失败,又把"同一性"过渡为"特殊性".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逐渐以国防问题和边疆问题取代民族问题.在对藏政策上,奉行和平主义原则,企图通过军事护送班禅回藏,从根本上解决西藏问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于自身实力和英国的压力,又被迫放弃了这一政策.国民政府西藏政策的失败原因有三:定位上"同一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为其一;治藏目标与手段上的矛盾为其二;国家实力不济为其三.三者之中国家实力不济是根本.护送班禅返藏中的"和平主义",与英、藏交涉中"妥协主义",中国传统边疆治理策略执行不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1940年代前期,为了查明敌伪涉藏情形、英国侵藏活动与噶厦在"外交局"等事件中的政治态度,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进行了多方调查。这些调查加深了国民政府对西藏局势的认识,促使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并适时调整治藏政策,从而维护了中央对藏主权和治权,并使中央与西藏地方一度紧张的关系有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是在国家统一的语境中展开的。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既相互影响,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盖因二者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所致。从二者的互动关系来看,经济关系的发展改变了台海局势的基本结构,推动了两岸政治共识的增加和制度化,为两岸实现政治统合营造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无法同步,但是两者的乖离程度却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2.
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处境、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中美俄战略三角并不是中美苏战略三角的简单恢复或延续。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校公关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高等公共关系专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人才的内在素质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问题亟待我们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公共关系理论在美国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关系引入中国近20年,至今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良性发展。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活动和学科体系,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的公共关系研究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沿革论述,析出美国重要的公共关系学家的思想纹路,这不但为人们对公共关系思想、模式和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提供帮助,还有助于当前公共关系业界了解专业理论发展的轨迹,更有助于关注公共关系的各界人士能够从美国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变迁及发展过程中了解、把握公共关系学科的系统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以期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下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怎样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尽量缩短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具体实例来探讨横向组合与纵向聚合在语言中各层面的表现以及在翻译中的诗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制约着文字起源和语言结构。中华民族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字起源的象形性和汉语语法直观、意合的特点,而英语民族抽象的思维方式也促成了英语字母文字和英语语法的抽象性和分析性。理清语言文字与思维方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汉英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热力学关系式多而杂,学生记忆十分困难。提出了热力学基本方程、对应系数关系式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的一种简捷记忆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容易记住各种关系式,而且提高了记忆的准确度和牢固度。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关系及其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定的社会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它既是社会个体和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基本限定要素。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民族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调整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邻环境关系是建立在相邻关系的基础上,又是对传统相邻关系的发展,文章从相邻环境关系的特点出发,比较《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相邻环境关系,探析在相邻环境关系上我国《物权法》对《民法通则》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