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代宦官养子制度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斌 《云梦学刊》2002,23(4):42-43
德宗前,宦官收养子嗣之风盛行。德宗时颁布诏令,在收养资格、养子数量等方面加以限制,但却给宦官收养子嗣以制度上的保证,宦官养子在德宗时成为一种制度。养子制度与宦官典掌禁军及出任监军在德宗时的制度化促成唐代后期宦官大权独揽,以致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对唐代后期的政治冲击剧烈。  相似文献   

2.
田玉英 《学术探索》2009,(5):103-108
前蜀王建收养了数目众多的假子,其收养对象有同姓宗戚、同乡部从、立功或纳降的将卒等;就收养时段看,王建蓄养假子的高峰当在887-904年争夺两川之时。养父子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遭王建猜忌而被杀的假子不乏其人,当然也确实有的假子矜功自伐,跋扈不臣,甚至对养父几经叛附。王建对这些假子的猜忌直接影响到他的用人政策,最高军权始终委任于亲子或者宦官,从而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子承父分"和"兄弟均分"是宋代财产继承的基本原则,非户绝之家的女子除可获得适量"嫁资"外,一般别无财产继承权。面对复杂繁多的民事财产诉讼,宋代司法强调兼顾"法理"和"人情"。在父母双亡,女招赘主管家政,而子孤幼,或原已招赘婿继承家业,父死后,母又别立继养子的情况下,实施"女合得男之半"的继承法。如无亲生子而有养子,在不影响"子承父分"的前提下,也可参照遗嘱继承法,使在室女获得部分遗产作为嫁妆。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子嗣情况一直是困扰历代学者的难解之谜。通过对《白居易家谱》、《白邦彦墓志》等新发现的文献进行详细考辨之后,发现白居易确实是以侄孙阿新为后,阿新为白景受之子白邦翰。白景受即龟郎,他作为嗣孙之父,而被视为白居易的嗣子。  相似文献   

5.
刘良吉 《江汉论坛》2007,(3):137-142
按波德莱尔的界定,纨绔子并不是衣着华美、玩世不恭、为所欲为,它有自己严苛的戒律:与众不同、反对和清除平庸、骄傲冷漠、高贵优雅和苦行等.波德莱尔特别是福柯所推崇的纨绔精神都有越界和极限体验的内核.波德莱尔的纨绔意味着某种拯救和至福状态;福柯的纨绔精神具有形上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养子与赘婿是秦汉家庭组成成员之一。收抚养子和入赘女婿,在当时社会中是常见的现象。养子是无后家庭的过继成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生子继嗣,承续祖先香火,把家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看成头等大事。孟子就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如果家庭无嗣,就被认为是愧对先祖的不孝行为。因此,如果夫妇没有或失去生育能力,或未有子女丈夫即去世,或虽有亲子而中途夭折等情况下,那就安排收抚养子  相似文献   

7.
<正> 自古以来,人们热爱父母,歌颂父母,把父母看作是生命的根本,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爱父母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圣洁、最亲密的感情。相对于西方一些国家,我国的父母们对儿女的养与育,更是呕心沥血,无微不至;而子女对父母的爱戴、敬畏、服从,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的。这里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在宗法制度下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子嗣的延续与否无论对家庭、宗族还是国家,都影响重大且深远.尤其是在注重血统阀阅的中古时期,无子或寡续乏后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重要问题.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佛道二教趁势而入,通过求神拜佛、燃灯诵经、修斋布施等为无子夫妇开启了另一条方便之门.深受宗教影响的求子之道既反映了佛教与道教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与渗透,也折射出中古社会在儒家伦理、血缘亲情、成文法律等方面对时人的要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9.
一 郭沫若早期诗论的核心是主情说。他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他把感情的作用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阐发的。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本身,有了感情,即使“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这样,郭沫若就认为感情是灵魂,是实质,至于“诗”,只是感情的某种表现形式。郭沫若的这一提法确实是抓住了本质,抓住了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入宋以后,随着城市社会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流浪人员问题日益突出,宋朝官方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救助体制。其救助内容及方式主要有济和养两方面,前者重在饥寒、养病等方面的救济,后者则是集中收容和济养。从实际情况来看,宋廷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条令在北宋中后期实施效果相对较好,南渡后逐渐流于形式;地方自主性救助在南宋时日显活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缺乏稳定性等局限。宋朝官方对城市流浪人员救助的制度化趋向,既反映了城市发展和转型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某种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户绝继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天安 《中州学刊》2005,(3):194-198
宋代户绝继承法相当周密.夫亡妻在而立继养子,可继承全部财产,由近亲尊长命继之子最多继承三分之一的遗产.寡妻虽是户绝财产的第一继承人,但种种限制使寡妻只有过渡继承权.在室女、归宗女、出嫁女和亲姑姊妹姪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继承权,其继承地位和份额各不相同.赘婿等与户绝财产所有者同居的近亲也可继承部分遗产.户绝遗嘱继承仍未摆脱宗法关系的约束,但已具有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政治不能完全等同,一个艺术家在现实政治上纵然犯了错误,艺术技巧上不一定跟着拙劣,反之,政治上正确了,艺术上也不一定高明。历史上有关艺术风格、技巧的争论,也不必都一定有政治因素在左右。但是各种艺术总归要在反映某种形象和情趣中,曲折地透露出作者和欣赏者的思想境界和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崇高的思想与感情,是引起人们美感的内容与根据。古罗马普罗提诺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孔子的大同思想“大同”是中国人民二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最早记载大同社会的书是《礼记·礼运》篇,其中,孔子以称颂尧舜禹三代的口气将大同社会描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从内容上可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一般都认为,爱国主义主要指人们奋起抵抗外敌入侵,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河民族、对家乡的山水、父老充满着某种深深的眷恋。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爱国主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笔者认为,这种沿习的看法是不对的,至少也是不准确的。因为爱国主义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法兰西民族有爱国主义,德意志民族有爱国主义,大和民族与犹太民族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的强烈性甚至使世人为之惊叹不已。从历史与现实来看,爱国主义实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感情潮"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婚外恋"、"包二奶"、"同居"、"网恋"和"网婚"等有关家德的问题(亦即通常说的"感情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感情潮",有其特定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它的泛滥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复杂的原因,性的形上意义是解读其成因的关键;它所带来的影响,使家德受到冲击,法律面临尴尬.  相似文献   

16.
叶姿含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04-106
一、中国声乐的女性意识从音色来说,我国民族声乐不仅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也沿承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风格。民族唱法追求高位置、统一、通透和甜美音色,在舞台形象塑造上,"美"就是终极目标,无论以何种方式来传达美,只要最后所达效果是"美",就有了意境和审美的品评。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题材、曲目风格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题材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多为积极向上的、柔美的、喜庆的感情特征。以上因素从宏观上确定了民族声乐整体的艺术走向。女性的一些独特  相似文献   

17.
路易斯·享利·摩尔根,世界史上有名的人种志学家和原始社会历史研究家,著有《血族及亲姻制度》和《古代社会》等书。他是学者,也是“土人之子”。 十九世纪上半叶,欧州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原始社会的探讨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调查和材料分析,留下了不少疑点和空白。一个出身于白种族的美国人摩尔根勇敢地承担了这一任务。他选定目标,深入到印地安人中间,并把自己过继给易洛奎部落的一个酋长为养子。在四十年时间里,他细心地考察研究印地安人的姻  相似文献   

18.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即他极力贬低再现写实性艺术,并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艺术实践作直接的理论论证。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基本特点绝不在于对现实的再现,而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在一切艺术中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也就解决了艺术的基本性质。这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①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②,“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11):241-246
资源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安定和繁荣的基础顾肃撰文《论分配正义的平等观》指出,正义的首要原则是平等,而关于平等的要求却存在着基本观念上的分歧。大多数政治哲学都承认某种形式的平等,问题在于给所支持的平等观以准确的界定和论述。平均主义所要求的结果的平等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是历史上众多社会革命的口号和纲领,但却存在实施上的巨大困难,甚至部分实施都可能导致养懒汉、破坏社会创新和劳动的积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的研究,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思想家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礼记》的礼运篇所讲的“大同”、“小康”;孔子所标榜的“仁”;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记”;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实质上都涉及到人性、人道、人的本质问题。神学好象以彼岸世界为对象,而实际上也不过是以某种人的方式和愿望去解释宗教观念,以某种社会的模型去塑造天国,然后又从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