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古兰经》是衡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一切领域的标准,以至沙特在1945年加入联合国时拒绝在《人权全体宣言》上签字。国王既是政治领袖,又是教权首脑,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通过以沙特家族为核心的王室贵族阶层与宗教权威结成联盟来实行其君主统治。在这样的国度里,没有宪法(《古兰经》就是其宪法),禁止任何政党或政治反对派存在,不允许任何可能危及王室家族及君主权力的宣传和新闻报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沙特没有反对派存在及反政府的活动。相反,由于种种原因沙特的反政府活动一度非常活跃,令统治者感到不安,不得不采取一些灵活的政策,以巩固其统治。本文拟就沙特反政府活动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萨勒曼执政以来,沙特外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外交重心从地区转向地区与全球并重。在外交的总体布局上,沙特在大力拓展周边外交空间的同时,注重发展与国际体系中"关键少数"国家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沙特在地区层面构建"准联盟"以遏制伊朗,在全球层面开展大国平衡外交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加强自身新兴中等强国的角色塑造。在外交手段的运用上,沙特通过"欧佩克+"机制与非欧佩克产油大国深化合作、寻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以及开拓可再生能源合作等手段开展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突破口,推进新经济外交;以宗教对话为抓手,不断拓展宗教外交的层次与领域。沙特外交转型本质上服务于国内改革议程和王权安全。  相似文献   

3.
沙特经济的特点是由国家主导、以石油收入分配为核心。非石油行业及私营经济的发展因依赖政府高额财政补贴而缺乏独立性,家族企业垄断私营经济,过度依靠外籍劳工等特质,构成了沙特经济的基本面貌。萨勒曼国王执政以来,沙特施行了推动私有化进程、吸引外资、扩大主权基金投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经济改革仍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家族政治和威权治理模式的掣肘、就业人口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食利经济模式的惯性和经济结构改革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进程的阻挠等国内因素,严重制约着改革措施的实施及其成效。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地区国家间的同质化竞争、国际能源市场的动荡和突发事件对沙特的冲击,都是沙特在重塑本国经济、建立新社会契约过程中面临的外部挑战。  相似文献   

4.
“9·11”后,沙美关系出现逆转。目前,沙特在内外压力下,决心实行自我改革计划。但保守的宗教阶层坚持伊斯兰化,反对变革;一些在阿富汗、伊战后潜伏在沙特的极端分子频频制造恐怖爆炸案,旨在动摇和推翻沙特王室统治。为化解冲击,纾缓压力,沙特在调整内外政策,除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外,其外交多元化势头和“东向”趋势也较明显,对我需求和借重有所上升。我应认真研究沙特有关政策的变化动向,抓住机遇,推动中、沙关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9·11"后,沙美关系出现逆转.目前,沙特在内外压力下,决心实行自我改革计划.但保守的宗教阶层坚持伊斯兰化,反对变革;一些在阿富汗、伊战后潜伏在沙特的极端分子频频制造恐怖爆炸案,旨在动摇和推翻沙特王室统治.为化解冲击,纾缓压力,沙特在调整内外政策,除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外,其外交多元化势头和"东向"趋势也较明显,对我需求和借重有所上升.我应认真研究沙特有关政策的变化动向,抓住机遇,推动中、沙关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政策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沙特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又占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沙特建国60余年来与西欧和苏联的关系作一简略分析.1926年,沙特家族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本·沙特被拥戴为“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区  相似文献   

7.
沙特阿拉伯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统治家族名命名的国家之一。沙特家族不仅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力,而且占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在国际上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阿拉伯半岛的内地处于与世隔绝的状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作为具有明显政治功能的宗教,对素有“伊斯兰世界盟主”之称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其典型意义莫过于对沙特君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沙特君主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就有着明显的伊斯兰特性,并保持到现在,这一特性保证了沙特政策的连续性及政权的稳定性,成为现代沙特的立国之本.本文试从以沙特家族为核心的世俗权力和以乌里玛阶层为代表的宗教神权两方面作一探讨.一、历史渊源沙特君主制的伊斯兰性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沙特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和摇篮,是麦加和麦地那两大伊斯兰圣城的所在地.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沙特兴起了著名的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瓦哈比运动,即1744年沙特家族的穆罕默德·本·沙特同瓦哈比运动的倡导者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比达成协议,沙特家族为瓦哈比主义提供保护和支持,瓦哈比主义则为沙特家族的统治和扩张提供合法性,结成著名的宗教政治联盟.1793年瓦哈比去世后,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教长职位,从此瓦哈比派的教长一直由沙特家族的领袖担  相似文献   

9.
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沙特内政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使其面临的潜在风险上升,主要包括:国内权力结构变动和政治集权化趋势使沙特政局走向存在不确定性;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制度不畅制约国内经济转型与改革;本土恐怖主义和胡塞武装越境袭击加重国内安全压力;宗教保守势力反弹和宗教极端主义泛滥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沙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一步确保中沙合作的政策延续性和平衡中国与沙特及伊朗的关系,适应沙特国内经济转型阵痛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中沙发展战略对接,同时防范恐怖主义和胡塞武装越境袭击对在沙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为公众参与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机会,参与群体前所未有地扩大,参与途径全面拓展,不同意见的表达开始涌现,公众主动对外交建言献策,开始有意施加民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意见开始成为外交部门对外传播国家主张的背景支撑和参考因素。公众因素开始成为中国制定中东外交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其影响力有限,更多是参考和制约作用,其影响正处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决定其在国际关系行为中的最根本因素。沙特外交政策依赖的其海湾大国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宗教地缘政治三大外交资源。其外交指导思想秉承的是国家利益至上,伊斯兰宗教情结和国际环境影响三大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2.
根据俄罗斯宪法,总统负责对外政策,无论是出席峰会,会晤外国元首,还是在对外政策领域发表纲领性讲话,都是总统的权力。不过,虽然普京搬出了克里姆林宫,可他本人并未离开外交舞台,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他所发挥的作用比历任总理都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外交部一直处于国家外交决策的核心地位,这是巴西对外政策研究专家们的共识。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的再民主化及冷战的结束,巴西外交部这种传统的核心地位开始出现改变的迹象。来自国家和社会愈发多元化的决策参与主体在外交决策中提出自己的利益与要求,使得巴西外交部在外交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巴西对外政策制定系统逐渐由以往较为封闭、集中的形式转变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系统。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沙特特殊关系的构建主要依靠准联盟外交,这类外交具有合作载体的非正式性、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和战略指向的模糊性等特点。美沙准联盟外交的形成具有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单元内部层面三重原因,双方的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准联盟外交。“9·11”事件后,美国在海湾地区由依靠沙特转向依靠海合会其他成员,其准联盟外交战略呈现多元化趋势;沙特则积极利用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美沙各自外交战略的调整使美沙准联盟暗藏危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土耳其对叙利亚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土耳其对外抛出以经济合作为主轴的“零问题”睦邻周边外交政策,暂时化解了与叙利亚之间的“冷和平”关系;2011年,为加强中东地区影响力,土耳其选择了旨在使巴沙尔政权倒台的对叙政策,使土叙关系转为全面敌对状态,政策失败引发了土耳其周边外交和安全环境的双重恶化;2016年,土耳其对叙政策调整为“安全化”议程,重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传统外交战略,但安全收益并未达到合理预期,对叙军事干预政策陷入两难。总体而言,土耳其对外推行的积极进取型外交使其地区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度,但也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对外关系呈现出紧张化的不利局面。在当前中东地区和解浪潮的新形势下,对外缓和是土耳其改善对外关系、缓和国内矛盾的现实选择。对外推行缓和外交、实施“再接触”对叙政策、追求土叙两国关系正常化等对外目标已成为土耳其国内政治新的呼声。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沙特特殊关系的构建主要依靠准联盟外交,这类外交具有合作载体的非正式性、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和战略指向的模糊性等特点.美沙准联盟外交的形成具有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单元内部层面三重原因,双方的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准联盟外交."9·11"事件后,美国在海湾地区由依靠沙特转向依靠海合会其他成员,其准联盟外交战略呈现多元化趋势;沙特则积极利用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美沙各自外交战略的调整使美沙准联盟暗藏危机.  相似文献   

17.
沙特君主制政权相对稳定大抵有如下几个原因:沙特人注重血统、功名,习惯家族统治,构成沙特君主制的坚实政治、文化基础;沙特王权高举伊斯兰教旗帜,坚持以教治国,为民众所认同,并得到乌里玛的支持;政治联姻与世袭君主可择优遴选保证了沙特王权的社会基础宽阔;巨额石油收入加强了国防力量,缓解了内外矛盾;政治改革不断地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王彤 《阿拉伯世界》2003,(1):7-11,19
沙特君主制政权相对稳定大抵有如下几个原因:沙特人注重血统、功名,习惯家族统治、构成沙特君主制的坚实政治、文化基础;沙特王权高举伊斯兰教旗帜,坚持以教治国,为民众所认同,并得到乌里玛的支持;政治联姻与世袭君主可择优遴选保证了沙特王权的社会基础宽阔;巨额石油收入加强了国防力量,缓解了内外矛盾;政治改革不断地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制度性、结构性联系,国际伊斯兰非政府组织与资助国(本国)的关系十分紧密。伊斯兰世界联盟(伊盟)在资金、人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被沙特全面掌控,在战略、形象、行动等层面全方位为沙特政权服务,是沙特的利益维护者、形象塑造者、舆论引导者、行动参与者和职能承担者。伊盟与沙特的紧密关系给双方都带来了正负面双重影响。一方面,沙特的全方位支持使伊盟拥有雄厚的资源和实力,但这种全面掌控导致伊盟的非政府属性和独立性弱化,使其难以形成相对中立与公正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政治和宗教偏向,影响组织公信力,还造成伊盟的相对封闭性和保守性,导致其改革困难。另一方面,凭借非政府组织的身份优势,伊盟在为沙特开拓外交空间、减轻道义压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但强烈的宗教属性、沙特偏向性及涉恐传闻给沙特国家形象带来困扰。未来,伊盟的发展取决于其能否处理好与沙特的关系,即在依托沙特资源的同时,增强自身主体性、自主性、中立性和公信力,处理好沙特政权与教权、宗教保守性与世俗现代化以及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沙特与伊朗在中东地区经常利用代理人战略开展竞争和博弈,具体表现为支持内战国家的代理人来改变战争进程与结果、扶植代理人进行权力竞争、利用代理人进行外交角力等。沙伊之间运用代理人进行博弈,既是两国的地缘政治对抗、教派纷争等结构性矛盾使然,也是由于代理方本身需借助外部力量实现政治与宗教目的。不过,受直接冲突与战争高成本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两国之间的博弈不会走向正面军事冲突。截至目前,沙伊的代理人战略加剧了中东政治生态的恶化,加快了地区阵营化、冷战化格局的演进,加深了中东国家政治的对抗性烈度。可以预见,施动方、代理方以及域内外大国关系的演绎将会对沙伊的代理人战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