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们一致公认谢灵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对其山水诗的艺术评价却并不一致,甚至分歧很大。究其原因,当是甚为复杂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由于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认识不同,所以导致对谢灵运山水诗做出迥然有别的艺术评价。评论和研究谢灵运诗歌的诗话和论文,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可是,迄今尚无一篇研究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专文。本文拟就此做粗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低估谢灵运山水诗中理语的价值,将其看成"玄言的尾巴".这种从简单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事实上,如果考察谢灵运山水诗的实际创作,可以发现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理语并非尽是玄言亦非诗歌的尾巴.尽管这些理语受到玄风的影响,然而其实质却并不在于谈玄说理,或装点门面,而是对文人孤独情绪的表达.这也是决定谢灵运此类诗称为山水诗而不是玄言诗的关键.因此,以更实际的态度认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理语是对谢灵运山水诗做出全面、客观评价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作为晋宋山水诗的创始者,他在山水以形媚道思想的支配下,赏悟山水,以发泄仕宦上的不得志,诗风工巧富艳,受屈原诗歌影响明显.从谢灵运与屈原身份地位与人生遭遇的相似和谢诗尚巧似特征,探寻谢灵运诗歌受屈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伟大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并不以理论著称,但他在诗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却很大。他具有描山绘水以"娱情适性"的创作态度;在他的山水诗中营造了一种"生新幽奇"的艺术境界;谢灵运山水诗极力追求一种"尚巧似"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的诗以情感的方式摹山状水,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一方面他们在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他的诗中尚残留有玄言余绪,但仍不失清新自如,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审美转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诗歌题材的开创上 ,而且在山水审美、山水人格、山水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他在与山水的息息相融中 ,不断追求人格的超越和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以理灭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与理,在抚慰他的忧虑苦闷上获得一致,并进而统一在一起。景与理都是谢灵运用来消忧的工具,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学习当时的山水之作,而不是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首先表现的是人生归宿的虚无感。由于他对人生三昧根本就没有彻底悟透,所以诗歌完全是一种心理情绪律动的直接外化,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追求。在“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背后,其实浸透了他盖世的凄凉。第二,表现了谢灵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这是他把建安以来常见的儒理性抒情变为玄理性的抒情,抒发的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强烈的忧患和悲伤之情。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可见二人在用笔方面都如工笔画,但在设色上有艳丽和清丽之分;表达的情感内容都是“寂寞心”,但表现在诗歌中又有贵族名士气和文士气之别。并由此角度看出柳宗元对谢灵运的继承和发展,继而揭示从晋宋到中唐山水诗演变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处于刘宋“诗运转关”时期的谢灵运,除了在诗歌内容上开创了山水诗一派,还在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文体革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活动以及诗歌创作分别在声律、对偶、名句锤炼方面对诗歌的律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岑参的诗歌在他生前就广泛流传,唐以后历代重要唐诗选本大多选录了他的诗作,只是选录的眼光有差别,也就是说对岑诗的关注的方面不同.本文以时代发展为序,依次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历代的"读者"由关注岑诗到关注他的"边塞"诗,再到更多的关注他"边塞"诗的代表作,从而梳理出读者对岑参这个诗人身份定位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和线索:即由一位盛唐诗人到一位盛唐"边塞"诗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全宋诗订补>二书,搜罗广泛,然因宋朝诗歌迄未编成全集,尚有遗珠.现录一二,求正通人.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的思想是在上古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时诗歌的理性总结。诗学史上对“诗言志”理论的理解有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由重志到重情,再到情志并举,体现了古代“诗言志”思想发展的过程。“诗言志”在今天仍有积极的诗学价值:首先写诗要解决言什么样的志,抒什么样的情的问题,这是诗歌写作是否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根本问题。其次要清楚诗歌以什么来言志抒情,诗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要在品格修养、生活修养和艺术修养三个方面下功夫。再次要懂得诗是神圣的,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性,是远古诗歌产生之初神圣性的符号遗存,它们是诗歌最原初的质素,因此对诗歌要有敬畏感。诗言志既要学会能俗能雅,还要善于向其它艺术学习。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南都学坛》2011,31(1):78-80
《诗经》宴饮诗开中国宴饮文学之先河。记录周代仪礼在宴饮场合中的践行,多颂德称美之内容,注重描绘宴饮中和美的人伦氛围,具有丰富的礼乐文化内涵。作者身份、描写内容、审美取向均体现出华贵的格调,具有贵族化的品格。在题材内容、教化功用、语言风格方面对于后代具有典范作用,引领了宴饮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集》中的《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这两首诗 ,前首为孟浩然作 ,后首当为张愿 (张郎中 )所作。  相似文献   

17.
敦煌曲子词中的婚恋词,以女性为抒情主体,叙写女性的生活姿态与情恋感受,笼罩着一层哀怨伤感的色彩。它们往往关联着宽阔纷繁的现实场面,拥载着丰富深沉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们在抒情上,热烈直率、大胆奔放,而且多为缘事生发,擅长叙事铺陈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浓郁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18.
《全宋诗》著录诗人不下九千人,收录诸家诗作,既据传世本集,又参阅大量笔记、方志等文献,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通过相关文献比勘,可以举出15人的重收诗23则,并考辨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中存在一些重出误收的篇目,对其中数例加以甄辨,明确作品的真正归属,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