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和谐社会"为目标、"科学发展"为手段的共建共享。对实现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价值意义。实现人民共享必须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共建与共享、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激发内部活力、凝聚自身力量、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惠及中国人民又有利于世界人民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开创者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责任制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宣传,为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广东省最终确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南方日报》又以广东农业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为参照系,反过来促进报社自身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新闻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乡土”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可以从“乡土”的角度出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出发点,在“乡土”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立足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依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中心点,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为中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斗争取得新成就。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关键点,在“乡土”中磨砺、锻炼和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迎接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以新的伟大斗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农业农村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农村农民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总特征和总原则。但是,她又不是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有其明显的特点。特点之一──高度的战略性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农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考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都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处处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农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邓小平总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来考虑。早在1979年3月,他就明确指出:中国"耕…  相似文献   

6.
秦宏毅 《学术论坛》2005,1(5):129-134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并保护农民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和为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而奋斗。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体现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的最终解放创造必要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体现在维护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同志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全面贯穿着改革开放的理念。并专门用一章论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坚持以农为本,但古代以农为本的含义单指以农业为本,忽略农民利益和农村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看做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三农"是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面向未来对"以农为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坚定了党的初心使命,形成了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探索过程中,随发展阶段的变化,共同富裕的特征变化为通过土地革命或改革使人人拥有土地、“平均富裕”的思想倾向、坚持“先富带后富”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归根到底,就是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确立了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密码"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以及"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农村社会变革规律的认识,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飞跃。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演变,使我国农民从翻身到摆脱贫困,最后走向富强。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真实体现,反映了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农村社会变革规律的认识,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飞跃.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演变,使我国农民从翻身到摆脱贫困,最后走向富强.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真实体现,反映了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共同富裕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应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作为一种应然性理论,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已证明共同富裕理想作为一种实然在不断兑现,且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发展。新发展阶段为更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摆在关键位置,注重营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有力见证。通过对安顺市1951—2022年农村治理变革的考察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呈现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产生改革动力、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制定改革目标、以农民参与为核心贯穿改革过程、以农民满意为宗旨形成改革评价”等四个特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有效进行,其治理逻辑在于政府往往以政治吸纳农民关注改革、以情感强化农民认同改革、以授权组织农民参与改革、以利益激励农民支持改革。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改革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使政府与农民、效率与公平、帮扶与内生的关系更贴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更突出农村改革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9,(7):189-19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源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民本思想的扬弃和超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内涵;厚植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深刻理解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蔡昉 《东岳论丛》2019,40(1):5-12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一举解决了农业生产缺乏激励的问题之后,在40年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改革乃至整体经济改革始终围绕着赋予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权利进行,使农村劳动力得以不断退出生产率低的生产活动,日益充分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流动,并依次进入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活动。这个过程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的下降,背后的逻辑则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因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带来全体居民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中国以农村改革为历史起点和逻辑主线的这一改革发展分享历程,完整检验了发展经济学的诸多理论预期,堪称二元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按照相同的逻辑,以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进而变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导向的进一步改革,应该继续围绕消除妨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障碍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中国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实践是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它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社会实践走出来的伟大理想,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的伟大实践与不懈奋斗,中国梦进入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整体观。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中国梦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造福于全体人民的伟大理想。中国梦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集中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而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回答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开展社会革命实践的时代之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社会革命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制定社会革命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时期开启社会革命实践路径的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擘画社会革命新征程的历史逻辑。这场百年社会革命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坚持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双向互动,并在社会整体视域中进行社会革命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社会革命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遵循三种逻辑的统一中,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9.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属性,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人民性的理论逻辑来源于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接续。人民性的实践逻辑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打江山,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领导人民守江山,更在新时代领导人民壮江山。在新征程上,要以人民性为根本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以人民奋斗为动力,以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彭澎 《云梦学刊》2011,32(4):61-64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农业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使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变化,给基层自治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给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转型期,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变化、创新理念制度是转型期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坚持农村社会管理和完善基层自治二者相辅相成是转型期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