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句型“Suggest that S+(should)V……”中的“that”从句在我国一向被语法界看作是虚拟语气,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有不合理的成份,且应用效果也不令人满意.本文拟从虚拟语气和祈使语气的定义入手,着眼手实际意义,力图证明将“that”从句解释为祈使语气似更为合理,且更易为英语学习者所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提起汉译英,许多学生都感到头痛.汉译英是难,但是如果能掌握些翻译的方法,译起来就会容易一些.下面就是我们在讲汉译英时的一些体会.一、套用句型1)直到昨晚11点他才做完作业.分析:句中的“直到……才……”是汉语中的一个强调句式.英语中有一个相对应的强调句型;“It was nct until…,that…”.套用这个句型,翻译这个汉语句子就很容易.译文:It was not until llo’clock last night that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  相似文献   

4.
虚词“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用在句中表示顿宕的语气,二是用在句尾表示论断的语气。如《论语·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战?不多也。”前一个“也”字用在句中,顿宕一下语气以引出谓语;后一个“也”字用在句尾,表示说话人对所陈述事情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5.
提起英语中表“人”的后缀(suffix),一般都知道是-er;-or;-ist;-ian,尤其对-er-、or两个更为熟悉,认为在动词后面加上-er或-or,就是表“人”,至于这些后缀的译法,初学者都给它个“者”字了事,其实英语中可表“人”的后缀远远不只这几个,其译法也不能以一个“者”字了却。笔者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英语中表示“人”的后缀英语中表示人的后缀常见的有:-an:接在国家名和地区名的专有名词后,表示某国或其他的人。例如:American(=people of America)Mexican(=people ofMexica)-ant/-ent:一般接在动词后,表示某一动作或行为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感叹句就是表示某种感情并有一个表示感叹语气的语调的句子,命题就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感叹句是否表达命题,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感叹句一般不表达命题(或判断),只表示说话者的情感.如:“……感叹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表达判断…….”(见杜岫石编的《形式逻辑教程》修订本第57页)又如:“……‘好啊!美丽的哈尔滨!’……象这样……表示喜怒哀乐情绪……的句子,都不是判断,这样的句子,要么是没有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要么就是不必要或不可能作真假的鉴别.”(见徐国柱著的《基础逻辑》第78页)而我认为感叹句一般都表达命题,因为情感必须以思想为基础,感叹句必须以陈述句为基础,从而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具有真假这一特征.下面就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9,(7):18-20
比较句是英语中较常见的句型,它涉及到两个比较对象之间的各种比较关系,如:等比关系、差比关系,择比关系、对比关系和极比关系。这些比较关系反映到汉语中也不是一个“比”字可以概括。这里我们将一些常见的比较句式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8.
“者”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同其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于”、“以”、“所”等一样,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白部”说:“者,别事词也.”即是说,“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认为,“者”字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的.我们认为,用在名词或数词之后的“者”字,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理解,能够一以贯之地解释“者”字的各种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9.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试译: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去了。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译:于是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指派专使捧着宝玉,并亲自在朝堂上举行大礼,拜送国书。为什么这样呢?原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啊。 这两句中的“者”,中学教材未注明词性。张之强同志新著《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对前一句中的“者”,解释为“它只用在假设复句中,位在假设条件分句的最后,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的话’。”诚然,这种“者”字的用法,比较虚化,甚至可以说接近语气词了。但是,如果从“者”的语源来看,两句中的“者”都具有指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Itis…that(who,whose,which.……)强调句型中的it,通常叫作emphatic“it”。这样的强调句型也叫“分裂句”或“分离句”(cleftsentence)。例如;Itistheearlybirdthatcatches(orgets)theworm.早起的鸟儿提得到虫子(捷足者先登),这就是所谓用it引出该句,强调theearlybird,用that把theearlybird与句子的其他部分catchestheworm分开,于是就有了cleftsentence一说。这种句型可用于强调句子的不同成份,上例是强调主语。强调其他成分的例子有:ItwasthisdosthatⅠgavethewaterto.(我是给这只狗喂水喝的)强调宾语,I…  相似文献   

11.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仁”字古文“(尸二)”源自三晋文字,与战国楚简读为“尸”或“夷”的“(尸二)”是同形字的关系.《说文》“仁”的另一古文“忎”,与楚简从“心”的“(身心)”“(人心)”都同属战国楚系文字,表示心性之“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的异体,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身)”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相似文献   

12.
“弗”字的先秦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是个否定性副词,它与“不”十分近似。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又有许多不同。对此,许多语法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下面把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摘录如下: 马建忠认为: “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唯较“不”字辞气更遽耳。《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急遽言之之状。 《马氏文通》 吕叔湘认为: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 when经常用作从属连词引导一个状语从句表示时间。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的时候”在翻译过程中,也常常这样译,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译法。翻译实践告诉我们,除了作“当……的时候”讲之外, when还大量地用以表示另外一些时间概念、条件、因果,让步等含义它亦可用作副词、代词或名词等等。要准确判断 when在各类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对 when的表意作用所产生的奥妙影响用适当的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就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本文从探索 when的各类用法在表意与结构上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用法的广泛性,译法的…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表示事物存在的句子叫存在句(ExistentialSentence)。常用的句型是There+be+S+A(Adverbial),以下简称therebe句型。存在句型一般可用汉语的“有、在”来翻译。本文主要分析该句型的一些特点及其与其它句型相...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中的“可”“可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中,“可”和“可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二者的词汇意义相似,都表示可能、许可、乐意、应该等义,但语法特点不尽相同。分析研究其异同,对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古文是有益的。一、可“可”字,《说文》“肯也”,《广韵》“许可也”,《韵会》“可者,否之对”……这是它的词汇意义。那么语法特点怎样呢?从它在句中的作用看,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也可以组成词组作句子成分。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主要有: A.作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6.
<正> 英语中常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来表达否定意义,然而,有些表面上看来是肯定形式的句子,即不含否定词no或not的句子,也可以表达否定意义。而且,这些形式上肯定的句子所表达的否定意义往往比纯粹否定句所表达的否定意义语气更加强烈、委婉、含蓄、幽默,因而也更加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英语中表面肯定实质否定的表达方式很多。如,可以利用各种带否定意义的词(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和短语,也可利用各种句型,比如强调陈述句,虚拟条件句,择比句。比喻句,各种形式的疑问旬以及其他特殊形式的句型。本文主要探讨这些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内容的句型,以提醒学习者在阅读和翻译中切忌望文生义、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时期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不少,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里,常用的陈述语气词有“也”、“矣”、“耳”、“尔”、“而已”、“焉”等,但以“也”、“矣”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陈述语气词,基本上承继先秦两汉,但在运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静态的“也”,其功能扩展到表动态的“矣”的功能领域;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限制作用的“耳”,常常可以替代表判断的语气词“也”。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意”“译”连用必须搭配其他成分(如介词“以”)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以意译”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翻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随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该短语中的“译”不仅可以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除了“以意译”,“意”“译”连用的短语还有“随意译”。总的来看,“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未成词,“意”和“译”通常只构成线性关系,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面上。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结构助词“者”与动词、形容词、数词及动词性词组结合,可以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这种结构中,“者”具有指代作用。有些语法著作把它称作特指代词。“者”的指代作用虚化,成为语气助词,有时用在句中,有时用在句末,表达各种语气。本文讨论语气助词“者”用在名词(词组)后的格式,着重辨析在“所……者”中“者”的语法性能,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比较流行的一些看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释“十二”、“三十六”、“七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里有些数字,看上去是实数,其实并不表示确定的数目,例如“三”和“九”,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虚指,概略地表示为数之多.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里写道:“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